我的论文——浅谈《鲁迅精神》

时间:2023-08-19 00:40: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浅谈《鲁迅精神》

  鲁迅本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XX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开创了一代文学精神,在创作的许多精神观念以及包括语言在内的审美表现形式上,给中国当代作家以无穷的滋养和灵魂的启迪,甚至对于我们大学生也有很大的启示。他发表大量的文章来唤醒一个泱泱大国中像横尸走肉般的中国人,因此鲁迅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现代人对于鲁迅的认知的方面存在着很大问题,他们不能看清楚鲁迅先生,不能认真想清楚他的精神。我希望大家能够改变看法。因为鲁迅的精神在今也是很有作用的。

  近年来有一种呼声频频出现,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经一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终于扬眉吐气,满怀自信地迈向国际大舞台。那么,中国要全面走向世界,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影响,靠的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应该是中国人的国民素质,或者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我们的国民素质有待提高,恰恰说明根除困难阻碍我们民族进步“劣根性”的任务依然艰巨。面对逼人的形势,我们重提鲁迅直面现实的精神,学习他的民族忧患意识、自强意识,不是“无的放矢”。

  我们需要好好学习鲁迅的精神。提到鲁迅精神,首先记忆最深的是“横眉冷对”,后来读到毛泽东写的《论鲁迅》,其中对他的读解,才知道他的政治远见、他的战斗精神、他的牺牲精神汇成了一种伟大的“鲁迅精神”。鲁迅喜欢用喜剧的笔调写悲剧的,喜剧性与悲剧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正如他说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先生就是我们的榜样,读鲁迅的著作,受些鲁迅思想的影响,也是我们对鲁迅作品教学的追求。我们却可能,也应该使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像鲁迅那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就是鲁迅精神。作为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而进行百折不挠斗争的伟大代表之一。鲁迅是不朽的战士,他的精神,是鼓舞人民从事新的历史创活动的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遗产。

  毛主席说过,“鲁迅是中国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我们欣赏鲁迅的作品不能仅从文学家的角度去研究,而应从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三方面的统一中去研究鲁迅作品,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他作品的思想意义。

  鲁迅对传统思想和礼教制度,都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是独特的精神和语言存在。他是传统文化和人性的勘探者,是现代思想的建筑师。他的思想与文学、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都是一体的,他创造了现代社会精神文化,并成为其重要的一环或结构,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他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着,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

  鲁迅有三大精神。第一大精神就是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祖国和人民怀着真挚的爱。第二大精神是鲁迅坚韧的战斗精神。他主张韧的战斗。鲁迅清醒地看到,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和牺牲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革命目标,“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第三大精神是鲁迅创新的精神。鲁迅不仅具有坚定的立场,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者,而且是致力于创新的改革家。他始终不倦地介绍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并且特别注意反映弱小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压迫的斗争的作品。

  总而言之,鲁迅在中国的价值——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对黑暗的坚韧反抗。他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柢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实现精神解放。

  人们之所以称鲁迅为“民族魂”,我认为就在于他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的作品体现了人的三性:奴性、悟性、理性。所谓奴性,并非仅指人的身体失去自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处于奴隶状态,受到封建文化的精神奴役,缺乏精神思想的独立。悟性,是悟己为奴,开始感悟到自己的奴性,争取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然而尚没有达到理性的境界,对自身与外界尚没有深刻的系统的理解。理性,是达到了这种境界,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及其相互关系有了理性的认识,成为了自觉的理性的人。

  一个民族的成长过程,需要逐步认识自己,实现自我意识的自觉。一个民族的思想家的最主要的使命就是促使本民族正确地认识自己。

  鲁迅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最为了解自己也最了解周围环境的明白人,一位最为透辟地总结了历史经验的人,一位最善于反思又最善于反抗的人。

  从“本能的人”提升为“自觉的人”、清醒的人、“真的人”。 鲁迅毕生关注着女性的命运,思考和探索女性解放的出路。他将妇女解放作为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内容,以妇女解放为反封建的突破日,对封建道德进行了最坚决、最彻底、最深刻的批判。本文通过分析鲁迅作品中妇女的生存困境,展示他对女性悲剧的态度,探讨他创作中对女性摆脱悲剧命运出路的思索。

  鲁迅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是通过他的文学创作具体反映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对于悲剧女性的态度,也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成为反封建斗争中争取女性解放咀嚼不尽的话题。鲁迅笔下的女性没有哪一个是幸运的,她们的悲剧结局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仅仅为表现而表现。这种“万艳同悲”的现象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而被塑造的。鲁迅从“五四”运动开始,就深切关注妇女问题,苦苦地探寻着女性解放的道路。

  鲁迅在文学创作中把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作为反封建的突破口,使反封建斗争达到了釜底抽薪的效果,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他对女性生存困境艺术的再现从实质上揭示了悲剧的根源,即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女性摆脱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要获得女性解放。

  妇女的真正解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鲁迅一方面认识到传统的道德观念是束缚妇女获得解放和自由的沉重枷锁,并加以彻底的批判,另一方面鲁迅也清醒地看到,在几千年的因袭重负下,女性认同了“吃人”的合理性,自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弱点,而这种弱点又恰恰妨碍了女性自身对解放的追求。

  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就是“精神燃料”。鲁迅先生深切地明白,“改造国民精神”是一个艰巨万分的理想,民众骨髓里的传统思想。从鲁迅的杂文、书信、创作都反映了他以何等焦急的心情关注着国民精神的改造。  

  我们可以这样说,鲁迅先生终其一生,选择了“改造国民精神”的“立人”为矢志不渝的追求。他的作品,面对着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广大愚味落后的国民,进行了尖锐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虽然,鲁迅先生更多关注的是国民性的“阴暗面”,但他的作品也有正面张扬的,如《社戏》、《一件小事》等作品。其实,无论反面揭露还是正面的张扬,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改造国民精神”为目的的“立人”宗旨,这也应验了他的名字“树人”二字。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有了伟大人物而不去景仰的民族更可悲!”鲁迅既是文坛巨匠,又是一面民族旗帜。鲁迅先生短暂的一生,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近千万字的文化遗产。他的作品,他的为人,他的思想,影响并伴随着我走过我的鲁迅人生。鲁迅先生就是我们的榜样,读鲁迅的著作,受些鲁迅思想的影响,也是我们对鲁迅作品教学的追求。

  我们学习写作,未必都能成为鲁迅那样的作家,我们却可能,也应该使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像鲁迅那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就是鲁迅精神。鲁迅作品就是这样的经典。传承鲁迅精多神,读鲁迅作品,对于我们民族国民素质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来源:http://www.qingyiyi.cn/article/R4x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