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话题引出多个两难困境

时间:2022-07-18 04:57: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 更多内容请访问: 中国教育在线高考频道    推荐: 27所院校2006艺术类招生咨询实录 · 2006年高考复习全程指导 · 《艺术院校(专业)报考须知》 · 2005年4-12月国内重大时事汇总 · 2006年高考大纲新变化 讨论 · 2006年潍坊市高三一轮复习测试题 · 高考资源    高考专题    高考祝福 高考免费电子周刊 有奖订阅说明    往期回顾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9门选修外语和生均年公用经费9元   重点中学校长夸学生引来质疑   “我们的学生可以在学校选修英语、意大利语、德语、日语等9门外语”,周末在北京举行的一个名为“考试公平与教育公正”的研讨会上,一所市重点中学的校长正神采飞扬地介绍他们学校的素质教育。   这所学校不仅素质教育做得好,而且他们的高考成绩也非常高,今年北京的理科高考状元和两个文科并列第二就出自这个学校。她的观点是,素质教育一点也不影响应试,反而能促进应试。“我想,如果我刚调查过的苏北一所学校的校长听了这位校长的介绍,一定会痛哭流涕”,紧接着发言的是南京大学的教授张玉林,他一周前所调查的赣榆县某镇中学“生均年公用经费”只有9元钱。   据张玉林介绍,这所镇中学没有1分钱的教育拨款,学生们上交的学杂费也不能完全用在学生身上,在他看来,“百分之七八十的农村学生可能连学一门外语都很难保证”。   两所不同地域的学校竟然有如此大的差距。在听众席上,很多人都抢着要话筒发言。“市重点自然能抢到最好的学生!他们不用教也能考好,倒不是他们的老师有多出色、校长有多能干。其实真正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不善于学习、不善于考试的学生,他们学好了,国民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他们是占了政策和资金的光了!”   “我想请问这位校长,政府每年给你们下拨的教育经费有多少?你们如此高投入带来的经验有可能推广吗?”   ……大家的提问越来越直接越来越犀利。   在座的部分专家会后评论:“这是中国教育领域存在着的傲慢与偏见。”他们的意思是,重点学校的老师和校长其实都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心血为国家培养着出类拔萃的人才。但是,多年来国家对重点学校一直是扶持政策,使他们进入了一种办学和创收的良性循环。这位校长不是在炫耀,其实是在夸自己的学生,“谁不爱自己的学生呢”。   “人们真正的争论焦点是重点学校和边远、贫困地区的薄弱学校的差距”,不少专家认为,现在的一些重点学校成为窗口学校,成为了政绩,成了政策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他们办得越好,越容易造成整个社会的不平衡感。   高考仍然是维持社会公平的底线   高考改革存在六个两难困境   面对教育中的种种不平等,很多专家提出要彻底改革现在的高考制度,也有不少专家希望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甚至有人提出要废除现行高考制度。“如果说高考是一种罪恶的话,那它是一种必须的罪恶”,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一直从事考试制度研究的刘海峰教授说,高考的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拿来”别人的经验,否则只能因为“水土不服”而失败,“因为中国的高考改革存在着多个两难的困境”。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考试公平和区域公平之间的矛盾”,刘教授说。   如果追求考试的公平就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全国所有的考生按照相同的分数线参与录取,但是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如果靠统一的分数线势必造成教育发达地区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不平等,也就会造成区域之间的不平等。“现在我国的高考制度已经从以前的追求分数的平等演变成了追求区域平等”,刘教授说。现在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区域之间的不平等,但是这又造成了“倾斜的高考分数线”。“如何在两个公平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刘教授说。   第二个两难问题是“统一考试与选择专才之间的矛盾”。“我们国家实施的高考制度基本上是高度统一而多样性不足的局面”,刘海峰教授说。   现在很多人对目前大高考制度有误解,认为统一的高考形式是我国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实,现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也选择了统一考试的形式”,刘教授说,因为,这是一个成本较低同时又非常有效率的方式。   但是采用统一考试的形式势必造成只重共性不重个性的状况。“但是如果强调专才的选拔,在我们这样一个东方文化背景的国家里又会出现操作困难的问题”,刘海峰说。   我国高考改革过程中曾经实施过保送生制度。“其实,这个制度就是避免只采用高考成绩这一个方式来决定考生命运”,“但是,其他问题又出现了”,刘教授说。   我们国家是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人们办事很讲究人情关系,甚至有时候情大于理”。被推荐、保送的学生通常要考虑其日常表现,但是这些指标通常不是刚性的,最后会导致“情、钱、权大于法”的现象出现。“如果人情泛滥,社会就会陷入无序竞争,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下,统一考试就是一个挡住人情与关系的铜墙铁壁”,刘教授说。   第三个两难问题是“保持难度与减轻负担之间的矛盾”。   刘教授指出,在我国,高考担负着选拔人才的功能,因此高考题目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增加区分度就必然要增加考试题目的难度。“如果拿刚刚恢复高考时的试卷和现在的试卷相比,现在的难度已经大大提高了”,刘教授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考已经起到了“以考促学”的作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随着高考试题难度的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在逐步加重,“因此,试题难度和学生负担之间又组成了一对很难解决的矛盾”。   第四个两难问题是“扩大高校自主权与保持公平、公正录取之间的矛盾”。   很多人提出解决目前高考困境的一个办法就是扩大高校的自主权,但是这样一定会遇到“人情和关系”问题。   第五个两难问题是“考试的多样化与高效、简便录取之间的矛盾”。   有不少专家建议,高考的改革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考试的方式不一定是一张试卷,考试的次数也可以一年几次。“这些改革的思路和方向都是好的,但是,有些过于理想化”,刘海峰教授说,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考生众多的国家来说,有些办法不仅增加了考试的成本、增加了录取的难度,而且大大降低了录取的效率。   第六个两难问题是“考生能力与公平可比之间的矛盾”。   我们现在的考试存在着迫使学生死记硬背、无法考查学生真实能力的问题。于是有人曾经建议高考的试题应该更多注重考查考生的能力,建议语文只考作文,因为作文是考生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的题目,同时也能考查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等。“这种主观题目很难设立一个标准的评分尺度,因此很难真正做到公平可比”,刘海峰说。“总的来说,虽然高考有着很多的问题,高考仍然是利大于弊的”,刘教授说,考虑到我国目前的情况,高考的改革绝不是一两个政策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实践证明,一些“拿来”的理论在中国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不少专家指出,教育公平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它的存在还有很多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因素,因此,对高考的批判应该谨慎些,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刘升全说的那样:“在目前我国社会二元结构仍然明显的情况下,也就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很明显的情况下,到目前为止,高考仍然是一个保证社会公平的底线。” 

  

本文来源:http://www.qingyiyi.cn/article/kEU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