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壬戍清明作》

时间:2023-08-18 06:48: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叶春平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消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壬戍清明作》 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著名诗人、学者;他出生于明清鼎革时期,是一位真正的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清斗争,晚年归隐著书立说。他以诗名世,被称为明末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首。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清明标志着严冬已经过去,煦暖的春天即将来临。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是祭奠和怀念亲人的日子。这一天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并禁绝烟火,所以又称“寒食”。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都留下了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壬戍,是指壬戌年,这是我国古时干支历的六十甲子中的一年。这里是指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实行撤藩,吴三桂发动叛乱,康熙十七年(1678)在湖南衡州称帝,不久病死,其子继位,于康熙二十年(1681)为清军消灭;随后,尚之信、耿精忠相继被捕,并先后被诛。清军削平三藩,接着又进攻台湾;台湾局势岌岌可危。清廷统治全国已成定局。这时屈大均的友人顾炎武等爱国志士已经相继去世;活着的当年友人如朱彝尊、李因笃等,因屈于形势,应清廷科举而先后出仕。可以说,从清初开始的大规模抗清斗争至此已经基本结束。诗人眼见清朝统治日益巩固,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复明愿望无法实现,思想极其沉痛。故国之思以及当年曾经与之共同奋斗的仁人志士形象时常回旋自自己的脑海之中。这年的清明节,诗人怀着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写下这首慷慨悲凉的诗歌诗歌首联是从天气与时令入手,表达诗人的愁苦心境。诗人在清晨感到有些微微寒意;暮色来临之时,天气又变得阴沉沉了。诗人在愁绪之中,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春深时节。阴寒的天气、迟暮的春天,正好映衬出诗人凄凉、落寞、愁苦的心境。此联“愁”字是诗眼。天气的“阴”与“寒”,成为诗人在家国之痛中增添“愁”的原因。“不觉已春深”,这种愁苦的心境成为诗人“愁”的结果,也就是诗人流露郁懑和时光逝去的失落之情。在诗歌中,“轻寒”、“阴”、“春深”等词语含意深远,既是“清明”这一特定节气氛围的写照,充满了凄清阴冷的感受,既切合,又是当时诗人心境的真实反映,写得低沉而婉转。句末“春深”一语,暗中点题,是为下联“落花”作铺垫。颔联描写暮春景象,诗人用双关语对比地写出眼前的现实。蕴含着沉重、悲凉的情感。诗的意思是,落花含着泪水,这是因为经受了风雨的摧残;从远古直到如今,啼鸟都是如此的无情。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比拟手法,将“花”、“鸟”拟人,移情于物,“落花有泪”、“啼鸟无情”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哀愁。这里,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鸟”来比喻卖力为清廷帮腔的小人。颈联感情强烈,在心境、景象抒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抗清斗争处于低潮的哀伤。诗的意思是,故国河山,现今只能在梦中望见;深怀反清大志的中华俊杰,在反清斗争失败之后,有的被杀害,有的销声匿迹。此联的情感十分之沉重而苍凉。“徒梦寐”、“又消沉”二语,是将诗人恢复理想成为空想的感伤之情以及志士仁人白白消殒的沉痛之哀,表达得淋漓尽致。尾联进一步抒发诗人亡国之痛和有家难奔、国仇难报之感慨,流露出诗人失望之情。“龙蛇”这里是借代,代指志士。“龙蛇四海归无所”,指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抗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感。由此,表达了反清无望的幽愤。大均作为明遗民,在诗中提及寒食节,语中含有多少嗟号?“怆客心”,正是诗人的自况与哀伤,不仅描述了当前,笔触还延伸到未来,其暗示诗人的未来一样是独善其身,决不会改变反清的初衷;诗中一个“怆”字,饱含着多少痛心疾首的回忆、多少悲愤激昂的感慨、多少无可奈何的哀叹!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时时因情写景,处处借景生情。诗歌先从天气落笔,表达出一种愁苦心境;接着写暮春景象,情感特别慷慨悲凉;然后直抒胸臆,表达出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最后发出有家难奔、国仇难报的沉痛哀叹,层层递进,达到高潮,将诗人凄凉心境与哀痛情感表达出来。诗歌章法安排精妙,足见其匠心。诗人在诗歌中还巧妙运用典故,加深了诗人悲凉心境和哀痛情感的表达效果。全诗处处写到亡国之恨和难以回天之叹,这是特定时节和特定环境触发的情思;而字里行间的坚毅之情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斗志的确更加令人震撼。屈大均的诗歌对近代的岭南诗风确实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www.qingyiyi.cn/article/2ix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