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日记400字

时间:2023-09-14 16:44: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篇一:

  在我小学六年级生活中,有一个乐于助人的叔叔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我对门的叔叔。他平时不爱说话,斯斯文文,却出了好几本书,我爸爸经常要我向叔叔学习。

  叔叔业余时间喜欢种花,经常教我有关花的知识。有时送我们花肥、花苗,有时借几本有关花的书给我看。我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他花钱买的。

  以前,我们楼下的车经常乱停乱放,特别是外来车辆,就是看门的伯伯也无能为力。对门的叔叔看见了,便在楼下的柱子上写了几个大字,要求大家按各自车位停放,使车辆秩序好了一些。有一段时间,外来的客人经常走错楼层按错门铃。叔叔得知后,在每家门口各写上了门牌号。我们楼梯装了个防盗门,因为是对讲门铃,需要电源。要从谁家接呢?都没人说话。看大家没说话,叔叔就说:“从我家的电表接吧。”虽然电费由住户分摊,但叔叔的行动还是感动了大家。

  我家对门的叔叔那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让我敬佩不已。我为他是我的邻居而感到自豪!

  篇二:

  一次,我去公园玩,看到一只孔雀在展现自己美丽的衣裳——孔雀开屏,孔雀的尾巴像一个由彩锦裁剪而成的华丽的扇面,特别迷人。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个故事。

  故事说的是这个孔雀的老前辈,它自认为自己是最漂亮的动物,所以到处去炫耀自己的美丽。有一次它看到了一个乌鸦,这个孔雀当然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了。后来它走到了一个湖边发现水里竟然有一个和自己一样美丽的动物,这只骄傲的孔雀很生气,它抖了抖尾巴,水里的动物也抖了抖尾巴,孔雀更生气了,它想和水里的动物较量一番,刚往前一抬脚,噗通,掉进了水里,成了落汤鸡,引来了很多乌鸦来观看,那只骄傲的孔雀尴尬地低下了头。

  这仅仅是个故事,在生活中,不仅是动物,人也一样。骄傲的人,就会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做出很多不切实际的事情。我想,如果你骄傲,那你会不会也和那只孔雀有一样的下场呢!

  篇三:

  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好想大哭一场。有时觉得我自己真幼稚,也有时突显得好成熟,但最近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多得让我无暇整理自己的心情。

  尘封的记忆已经很久没有打开了,今晚好空闲,我又一次打开相册,一张张地翻看着,回忆这四年来的生活。我知道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看着照片再回想以前,真的有说不出的辛酸夹杂着无限的懊悔与愧疚。眼泪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真的好想好想大哭一场,尽管没有妈妈在身边,没有肩膀可以倚靠,只能任眼泪往下掉,不能哭出声。但当滚烫的眼泪滑下我脸颊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些眼泪都是我离开后才有的;是我渐渐长大后才有的;是我懂得别人对我的爱之后才有的。

  我离开家、离开奶奶和妈妈后才知道原来眼泪是咸的,而正是在这咸咸的泪水中,我才知道:我是多么的依念妈妈,多么的爱妈妈。

  以前是我钻了牛角尖,误会了妈妈。妈——对不起!

  篇四:

  蚂蚁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昆虫,我封自己为“捉蚂蚁高手”。每次看见小蚂蚁,我就会与它们打起了“追逐战”。

  一天下午,做完功课,我来到了楼下玩。在地上,我发现了一群小蚂蚁们身着黑衣服,头上顶着一对灵敏的触角,还有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我看着它们秩序井然的队伍,立马有了精神,便上楼找来一块面包,放在地上。不一会儿,蚂蚁们便聚拢过来,有的爬在面包边上,有的爬在面包上面,只见面包上黑压压的一片。它们推的推拉的拉,费了好大劲,终于把面包搬动了。我迅速将贪吃的蚂蚁们连同面包一起了放进了早已准备好的盒子里,可这些小家伙浑然不知自己身处困境,仍在一个劲的搬面包。

  看它们这么费劲,我于心不忍,又把它们从盒子里轻轻地拿出来,刚一落地有些吓的慌忙逃窜,可胆大的仍然爬在面包上,继续把面包往家搬去。

  看着这些外表并不怎样的小蚂蚁们,但它们团结一致,我还真喜欢它们。

  篇五:

  泛散不聚焦的眼神让原本空灵透亮的眼睛失去了色彩,从其中透出了眼前事物的无趣,对太熟悉的怀抱的不在意。

  殊不知往往我们最熟悉最不在意的事物,就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东西——正如母亲对我们的爱,是我们为人子女最应该珍爱的宝贝。

  然而,母爱所给予我们的予给予求的权利,却使得我们对它的存在视作理所应当,越来越不懂得珍惜,甚至趋之若鹜的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事物,将母爱置于那尴尬的处境。

  而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我们伤害了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亦是应该最被我们珍惜的人——母亲。

  情感的交流是相互的,没有人能一直处在收获的这一端。如果我们把在感情中先妥协的那位称作天使的话,那么即使是纯善的天使也会有一天厌倦这种毫无改变的生活。更何况是我们那有血有泪的母亲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虽然是千古名句,但请千万别让这句话成为我们的谶语,至少在母亲还深爱着自己时回报一句“谢谢您”吧!

本文来源:http://www.qingyiyi.cn/article/y4v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