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启发_观《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

时间:2022-07-24 03:04: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幸福蓝海湾的空调真的凉爽,影厅内人还是蛮多,三伏的酷暑把不堪忍受其热的人们都赶进了电影院。新上映的暑期档电影《哪吒–魔童降世》正在银幕上透过光怪陆离的电光身影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和心灵。关于20xx热映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观后影评以及观后感悟,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影评观后感【1】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设定中,操着川普的太乙真人和肥猪作伴,哪吒与龙王三太子竟然成为了好朋友,打开宝莲还有指纹解锁的操作……如果按照六老师的逻辑,这部电影的主创团队是要向本国人民谢罪的。

  但不能否认,《哪吒》确实足够好看,而且并没有脱离《封神演义》中哪吒故事的框架,只是在几个重要的情节点上进行了富有现代意义和人情味的改编,很有创新颠覆精神,同时,也没有偏离哪吒这个人物本身具有的叛逆与敢作敢当的性格,属于合理的改编范围内。

  之所以很多人之前对这部电影并不看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哪吒形象的接受无能,《哪吒传奇》对80后、90后观众的影响太深了,当把哪吒动画化,脑海中很自然地就会浮现出“扎两个冲天鬏,光着俩小脚丫,踩的是风火轮,乾坤圈手中拿”的经典形象。

  《哪吒》也有这样的设定,但他的面部形象走的却是哥特烟熏妆风,黑眼圈浓重,总是会露出邪魅的笑容,豁牙露齿,嘴里像小混混一样叼着东西,走路吊儿郎当,完全是一副街头小古惑仔的做派,这样的设定确实会挑战部分观众的审美。

  但这样的画风恰恰是在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一方面与觉醒后的“帅哪吒”形成鲜明的对比,制造出高燃的效果;另一方面,当观众走进了哪吒的内心世界,尤其是随着他的遭遇渐渐对他心生怜悯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这种玩世不恭的形态是这个小孩给自己打造的防护墙。

  电影中几乎每一个角色都能够立得住,尤其是围绕哪吒的觉醒、亲情、友情都进行了合理且动人的铺垫,可以说这三条线每一条单独拎出来想做好都不容易,更何况还是在观众已经对故事耳熟能详的情况下,最终影片呈现的效果真的是又感动又燃。

  最打动我的,可能还是哪吒与李靖父子情的这条线。哪吒与李靖的关系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展现,但大多都是突出父子二人的矛盾,从而突出二人最终和解伐纣的不易,但在《哪吒》中,我看到的李靖,却是一个沉默、有几分严厉,但却满含着对儿子深爱的父亲形象。

  这正是前面提到的具有人情味的改编之一,从魔童到英雄,哪吒的转变需要一个必然的契机,而用亲情来感化他,无疑是最佳设计。李靖从始至终都很相信自己的儿子,并鼓励他积极做自己,甚至为了给儿子正名,愿意挨家挨户磕头把百姓们求到寿宴上,这是怎样无私的父爱。

  所以当后面我们知道,他当年偷偷将天雷引到自己身上,也不会觉得惊讶。他很像我们现实中有血有肉的父亲,平时可能连和我们“踢毽子”的时间都没有,但在危险的时刻,却会用平凡的臂膀为我们遮风挡雨,而最终哪吒的蜕变也彰显了亲情的力量。

  对了,顺便说一句,《哪吒》中的这种教育方式,要比《银河补习班》中马皓文对马飞的“洗脑鸡汤灌输”,来的高明、深刻、感人的多,相信看《哪吒》的家长和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也会对自己的亲子关系作出一定的反思。

  友情这条线虽然有炒CP方便引发话题效应的嫌疑,但也为哪吒与敖丙的大战找到了一个正当的理由。与原著中杀死龙王三太子还抽了龙筋的暴力性相比,《哪吒》中二人的战斗更像是为自己的命运而战,二人从生来就注定要有这一战,宿命式的交锋不免令人唏嘘。

  值得玩味的是,两个人都是对方唯一的朋友,而最后的交战更多是迫于无奈,这是中国武侠文化中屡试不爽的“双雄会”模式,惺惺相惜的知己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免不了分出胜负,将神话故事与武侠精神相结合,并没有刻意搞基卖腐,编剧确实用了心思。

  电影的本质其实还是想探讨“人定胜天”的主题,成佛成魔其实全在一念之间,最重要的还是做自己。这种主题其实在之前的《悟空传》等作品中都曾经有过探讨,但与孙悟空桀骜不驯的性格不同,哪吒“成魔”更多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周遭环境造成的,怪不得他自己。

  在电影中我们会看到一群很典型的“中国式看客”,他们听风就是雨,完全活在盲从与麻痹当中,尤其像那个举着拐杖分不清方向的老人,更是当中不明是非的代表。这群陈塘关百姓很像我们现实中身边的人,面对事情大多只会一边倒地舆论谴责,不去分辨事情背后的真相。

  从这个角度来看,《哪吒》还有几分讽刺的意味,如果没有这群百姓的恶意,也许哪吒在第一次出府的时候就会获得快乐,自然也就不会变成后面的“混世魔王”,唯一对他好的就是被他救下的小孩子,有时候成年人活的,可能还真没有孩子通透。

  很多人喜欢《哪吒》,可能还是从电影中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影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哪吒,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这世间,却会因为旁人的目光、家人的过度保护、遭逢的恶意而改变自己的初心,甚至觉得自己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但内心深处,还是善良、单纯的本质。

  尤其是童年时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哪吒到最后会发现,其实这世间的恶意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内心,以及看问题的态度。有这样的立意,《哪吒》确实是一部成人向的动漫,它更像是拍给已经长大的观众,来思考自己生活的方式和存在的价值。

  当然这个命题太大了,主创们也算是在有限的能力内尽量做到了最好,哪吒成长中的很多细节仍然经不起推敲,尤其是最后的和解与觉醒确实安排的过于仓促,这来自于导演对于整体叙事结构上的比例失调,前面去掉更多插科打诨的桥段,多一些成长向的内容可能更好。

  查了一下资料才发现,这位原名杨宇的“饺子”导演,原来竟然是学医的,十多年前曾经制作过一部评分同样很高的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很厉害的是他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成才,凭着对于动画的热爱,一点点“磨”出了这部作品,也算得上很励志了。

  不过还是要吐槽现在国产动画包袱低俗的毛病,去年《风语咒》就是抖机灵抖得太厉害,最后口碑平平。在《哪吒》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放屁、壮汉娘娘腔、裤裆里掏武器……导演肯定是香港无厘头电影爱好者,所以在电影中放了这么多与主题无关的所谓笑料。

  这些笑料看的并不舒服,甚至有些尴尬,部分观众不喜欢《哪吒》,可能也是在这里降低了印象分,这一点编剧难辞其咎,当然也反映了当下国内动画创作者的一些普遍窘境:如何能在主题较沉重的基础上,让观众保持愉快的心情来观赏作品?但效果往往用力过猛。

  不过总的来说,《哪吒》瑕不掩瑜,值得一个好成绩的鼓励,尤其在预告片刚曝出大众普遍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完全凭借质量实现逆袭,本身也算得上是“励志黑马”了。至于有些人非要把它和《大圣归来》比较,我觉得大可不必,都是国产动画佳作,何必非要争个高下?

  我更关心的其实是“封神”文化的挖掘,在西游文化已经被“两开花”泛滥的今天,《封神演义》中其实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值得被搬上银幕,“封神”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其实精品比较少,如果《哪吒》的成功真能带动“封神”宇宙的诞生,那确实是一件好事。

  最后,谢谢《哪吒》,在这个愁云惨淡、阴霾笼罩的暑期档,为我们带来了一丝光亮,也带来了一丝生机与希望。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影评观后感【2】

  小时候看“哪吒闹海”的神话传说,完全不同于其他神话的意气风发,伤心难过之余更多的是恐惧惊诧,李靖到底是怎样绝情的父亲啊!何至于要逼到一个3岁的孩子“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刚烈自尽……虽然我承认“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这八个字冲击力够大,戏剧性够强。

  后来,哪吒的故事被各种影视剧翻来覆去地讲过,一个耳熟能详的传说,大家总还是逃不过戏剧化,逃不过煽情,人们用这个神话故事来讲对父权的反抗,对大义的歌颂。可我总觉得不满足。哪吒的形象确实高大了,可李靖呢?在很长的时间里他在我心中都没有人性,不像一个父亲,只是一个可怕的“镇关总兵”符号。

  可是愈成长你愈知道:人生没有那么简单,人没有那么简单,不是非黑即白就说得清楚的,全黑全白都没那么容易,大家多多少少都带一点灰。

  去看《哪吒之魔童降世》前,我也是抱持着再看一遍耳熟能详的传说的想法,这段神话难道还有什么大家不清楚的地方吗?细枝末节都刻在《封神榜》上。

  但因为导演是饺子,他之前的《打,打个大西瓜》完全颠覆了我对于国产动画的固有思维,治大国如打扑克,一个16分钟的动画短片,却处处是意料之外,但想想又都情理之中。

  《哪吒之魔童降世》第一处让我颠覆的是“魔丸”和“灵珠”那里,我一直以为哪吒这么个英雄人物,必须根正苗红,怎么着也不能真的着了坏人的道,肯定最后还是灵珠入体啊!不,我错了,李靖夫人生下了魔丸……这是什么走向?

  接着,哪吒长到一岁,虽然被乾坤圈震着,依旧有不符于年龄的神力,整个陈塘关的百姓都怕他。他被太乙真人用结界日日困在家中,偶尔偷摸出来就闹得天翻地覆,鸡飞狗跳,人仰马翻……是个令人人头痛的混世魔王。可后来我们知道了,人们对于哪吒的害怕更多是出于一种成见,是的,成见。因为他是魔丸转世,于是就顺理成章觉得他是妖怪,顺理成章认为他会祸害四方,顺理成章觉得应该人人得而诛之……哪怕他去捉妖了,也会被人们认为是他在撒谎,他在祸害。

  那,一个孩子面对这样的成见能怎么办呢?就是用自己所能的最原始的方法反抗,对每一个喊他“妖怪”的人饱以老拳。于是,更多的人喊他妖怪了……恶性循环。

  那什么是良性循环呢?大概就是“踢毽子”。毽子是电影中一个重要的道具,哪吒的妈妈陪他玩的游戏,哪吒被困在高墙内唯一放松的时刻就是母子一起踢毽子。后来回放哪吒的童年,他出门遇见一个小女孩,她年幼、单纯,还没来得及有成见这种东西,于是主动邀请哪吒一起踢毽子。哪吒开心地笑了。可惜,这个小女孩很快被大人抱开了,“因为哪吒是妖怪”。哪吒气愤地怒了……哪吒和敖丙——他唯一的朋友,友谊的开始也是两个人一起踢毽子,那应该是电影中最动人的一段吧。就算被全世界误解、拒绝、抛弃,也还是有个人愿意相信你,能和你玩到一起。两个孤独的“妖怪”的相遇。

  GIF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我看来改编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居然用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讲述了成见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讲出了新意。哪吒的传说终于不再是讲对父权的反抗。反抗几百年了,大家也该看倦了。

  一个耳熟能详的传说,还能如何讲述它?

  如果单纯重复显然是没有新意的。我喜欢的作家李碧华写的《青蛇》《潘金莲之前世今生》都是讲的大家熟悉的传说,但又讲了一个新的故事。更可贵的是通过她的重新讲述,我们厘清了传说中的人性。我们看《白蛇传》时只觉得白娘子高大深情,许仙在她的衬托下显得庸碌无用,这样的男人到底哪里吸引她?看了《青蛇》我们知道了,白蛇渴望做人,许仙则有人一切的优缺点。从他的角度,亲眼见到妻子从美人变成巨蟒,爱情归爱情,恐惧也是真的恐惧,不得不怯懦。

  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我们知道了“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难以推翻。里面的每个人都深受成见之苦,别说哪吒了,就算是反派申公豹,他之所以要反,是因为他能力再高也得不到师父元始天尊的重用,“只因为我是一只豹子”。

  还有龙王,他要反也是因为即便帮助天帝夺得这天下,结果到底还是海底妖兽,于是天帝对他有成见,妖兽就是妖兽,上不了天庭,被安排镇守龙宫。说是镇守,其实就是永久的囚禁。龙宫,也是死牢。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神仙都难搬动。回想我在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前,先看了这部动画的哪吒形象,当时也一时不能接受,因为和我们印象中的哪吒,和传统意义上高大上的神仙形象差别太大了。后来我知道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成见(如果有人和我一样有这样的成见,且还因此错过了这部动画,没能领略创作者的用意,更没能因此摒除成见……真的就太可惜了。幸好我没有。)

  而魔童哪吒的可贵之处正是打破了这种成见。

  如果一部动画片只是正邪大战,打打杀杀,特效做得再好,我可能看的时候觉得炫目,之后并不会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但显然,魔童哪吒会在你心里留下一个印记,就像他在敖丙心中留下的一样。凭什么敖丙的出身就注定要成为一枚复仇的棋子?凭什么他的龙角就一定会因世俗的成见而被群嘲为妖精?他就必须要做一个妖精?哪吒说:“我命由己不由天!”当所谓的命运降临,有人屈服于成见,有人偏不,而努力抗争的人就是英雄。

  因为说到底,我们都应该透过“妖精”“反派”“镇关总兵”“龙王三太子”“魔丸”“灵珠”“小鲜肉”“流量”……这些标签化的成见,去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看到人,才对。

  后来,李碧华的《青蛇》被田沁鑫又搬上舞台,田沁鑫再次的改编重新书写了法海这个角色,他不再是那个一出场就钻牛角尖地疯狂捉妖、非要拆散白蛇和许仙的不近人情的和尚,而是一心修行,心怀慈悲,处处放人一条生路的僧人。他是人。当白蛇青蛇来金山寺索要许仙,以往的《白蛇传》中都是法海不放许仙走,生生拆散一对情侣,逼得两条蛇水漫金山,生灵涂炭。在田沁鑫的舞台上,法海主动让许仙出寺跟白蛇见面,是许仙的怯懦与惧怕让他不肯跟白蛇走……这里的法海,终于从一个符号,被改编成人。而这,正是我觉得的好的改编。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后来才知道,父亲李靖送他去太乙真人处学习修行,并非想困住他,怕他在人间作恶。而是希望他掌握更多本领,以后在人间好好活着。因为作为父亲的李靖早已经拿好替死符,决定在老天要灭魔丸时,以身相替,替自己的儿子哪吒去死。这不是洗白,这是还原李靖一个父亲的人性,还原李靖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父亲,是一个人。

  终于这一次,哪吒不必“割肉还母,剔骨还父”。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影评观后感【3】

  今年的暑假档可谓是变幻莫测。截至发稿前,已有五部国产片宣布从暑假档撤档,其中既有《八佰》《少年的你》《小小的愿望》(原名《伟大的愿望》)这样的票房有力竞争者,也有《刀背藏身》《旺扎的雨靴》这种在电影节已经亮相却暂别大众院线的电影。虽说观众在暑假档理论上也能看到引进片,但大家都约定俗成地认为,这个档期就是国产片制霸的。观众总归还是想要看到优质的电影的,那这个暑假档,我们还能看什么呢?

  上周末,NGOCN的两位小编参加了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点映场,小编们一致认可此片的质量,给出了三星半的评分。除了那些笑点与泪点,这部电影还有着更多有趣的解读空间,本文便是其中一种解读尝试。

  在我们这个以国、以家为本位,家国一体的文化里,有几个神话显得尤为“叛逆”。这些神话里的主角不仅彰显出鲜活的人性,还反抗上述的这种家国制度,最后ta们无一例外都成了无“家”之人。这几位主角的神话分别是:哪吒闹海、精卫填海和美猴王传奇(西天取经之前的故事),其中由于《西游记》的广泛流传,美猴王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也经历过数度改编。20xx年的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便是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改编。

  哪吒,无疑也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了(暴露年龄系列)。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是“少年英雄小哪吒”,然而哪吒的传说中还有更多相当丰富的“养料”可供挖掘。他是陈塘关总兵李靖之子,然而他没有追随父系家庭的姓名,最后和家庭进一步的决裂,走到莲花重生,成为一个三头六臂,拥有混天绫和风火轮的不灭之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下文简称《魔童》)则讲了一个更反常规,却也更为具有“人性”的哪吒故事。在此片中,哪吒刚出生的时候被魔丸“诅咒”,天生神力,但因这股力量被视为“邪恶”,陈塘关众人希望能立即处决刚出生的哪吒,永绝后患。李靖与殷夫人为了保全自己的孩子,只能把哪吒禁锢在家里。哪吒不服管束,多次偷偷离家找人玩耍,然而由于长期被禁锢在家(缺乏社会化训练),不懂如何“约束”自己,自身的神力对别人而言意味着破坏,陈塘关民众对哪吒的偏见愈发加深。

  这种偏见固化到一定程度,以至于当他经历了两年修炼,真的打败了一个妖怪,救下小孩的时候,却被村人误会,被认为是拐带小孩的元凶。这样的叙事,内里是暗合西方“酷儿叙事”的脉络的:被禁锢、误解的群体,为无法掌控自己的力量而痛苦,因为ta的真实身份(魔丸转世)一直被隐藏,ta注定只能以一种“非我”的面目生存。

  以这样的视角来理解《魔童》,这个故事就会变得相当有意思。宣传语中有一句哪吒的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其父李靖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妖孽,自觉对不起陈塘关的百姓。背负了这个包袱三年后,哪吒“大限”将到之时,他终于对哪吒说:“真正能决定你的人是你自己“。殷夫人更是一直力图接受孩子,努力想让孩子感受到被爱。然而即使是殷夫人,她在天雷降临之前也一直视哪吒为某种病理化的存在,希望孩子不要乱跑,乖乖做个“被关起来的有缺陷的孩子”,或者能被好好改造(在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将来能“归顺”进斩妖除魔的主流框架,继承家族事业。

  《魔童》的另一个大胆改编,则是重写了敖丙的叙事。在原有的传说中,敖丙(龙王三太子)被哪吒扒皮抽筋,而在《魔童》里,他成为了灵珠(魔丸对立面)的转世之身,而这场“转世”实际上是一场阴谋与骗局。在这个故事中,他与哪吒的关系从单纯的仇恨变成了复杂的命运共生体,敖丙与哪吒还相互视对方为“唯一的朋友”。这种“世上唯一知己为我家族仇人“的戏剧张力不算新鲜,而《童魔》把这种原本很紧张、冲突的张力处理得相对轻快,冲淡了此二人的关系的狗血程度,不会让整部电影的分级超过“PG-13”(假如我们的电影行业有分级制度的话)。

  笔者无意将这个关系与同性恋情比附,虽然红蓝颜色的对比,以及灵珠魔丸“合二为一”的太极阴阳图,实在是过于强烈的暗示。与其去猜测双方关系,不如将其放回到上述所提到的“酷儿叙事”框架来理解。能引导个体觉醒、认知自我的,很大程度上是同路人。敖丙的困境在于族人的期待和自身作为异类的矛盾叠加,越是不被接纳,就越强地认同本族,于是越要为族龙(人)争光。而这种“接纳”本身是期待来自权威的认可,“争光”的唯一途径是被天庭封神,这就在因果之间形成了悖论。殊不知,自我的异类处境,正是这个以天庭为尊的秩序序列(等级制)导致的。

  略有结巴的申公豹,可谓是全场的笑点担当之一,搞笑程度仅次于川普(四川普通话)版太乙真人。也正是他的结巴,让敖丙直接冲去解救“入魔”模式的哪吒,从而崩开了这个精心设计的“阴谋”。不论是灵珠敖丙,还是魔丸哪吒,决定他们的只是自己的选择,至于是复兴龙族在天庭序列中升官发财,还是斩妖除魔得到百姓的尊重,都是各自的家庭所赋予他们的文本而已。灵珠和魔丸本身是中性的,并不是一定要成为被强加的角色。

  然而这松快的解包袱法,无意中也将酷儿叙事的内核轻轻地抖开。身为“妖怪”的龙族虽然早就归顺天庭,但一直不受重视,被派去镇压深海的其他妖怪,同时全族也无法离开深海监狱半步。因此,ta们的心愿是能从实质性的禁锢状态里解放,在体制内的序列中谋求上升。龙族的计划是让隐去龙族身份的敖丙成为灵珠的转世,让他去除掉积累诸多民怨的魔丸(哪吒)。然而就在敖丙把乾坤圈给回哪吒、当地人都对他感恩涕零的时候,李靖出于工作经验,识别出了敖丙“不一样”的气息,致使其龙角暴露(被出柜)。身份暴露的敖丙,被申公豹教唆,再加上全族的期待与命运都落到自己一人身上,他为了完成“使命”,将水席卷而上,几欲把陈塘关淹没。

  在现实生活中,和敖丙类似,被社会所远离的群体/人,露出真实身份时遭遇到的往往是恐慌和排斥。也正是由于抓住敖丙身份的人是李靖,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在这场塑造“非我”之人的行动中,起到的恰恰是承认和强化的作用,甚至家庭正是塑造“非我”身份的第一重助力。家庭所灌输的理念,将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不断地重复和强化,以致于成为一种集体信念。这在敖丙从龙族接过万龙甲时表现得尤为强烈。

  《魔童》的结局颇类似于终得和解与认同之后的景象。当然这种“和谐景象”,其实也是基于部分价值观上的相互让步:李家夫妇接受哪吒的神力设定,哪吒则证明了自己善良的内心,愿意接受部分社会化的约束(将乾坤圈戴在了手上,既不会入魔而失去意识,又不会过于禁锢力量),继承父母斩妖除魔的事业,让异类的自己归顺到主流框架之中。至于敖丙,你选择善良就有可能让族人免于惩罚吗?这个体制真有这个勇气,是非分明地辨析自己对龙族的错误吗?到底是谁的妥协与牺牲更大呢?

  陈塘关普通百姓的形象也值得一提。在整部动画中,笔者很难找到一个鲜明且有思想的百姓形象。所有人都过于爱憎分明,主张用“关起来”或者“处死”来处理哪吒这一“问题”,过于二元对立。这些普通百姓更接近于布景板,只能用来交代一些基本背景,提供不了更多讨论空间。或许是现有情节容量已经够多,这个部分做了精简处理吧,但笔者还是希望能看到些不那么脸谱化的普通人。毕竟,这些围观的百姓,也可能是你和我。

  从映前预告与正片后的彩蛋来看,不难发现,《魔童》只是“昆仑动画宇宙”的其中一块拼图而已,想必还有更多的神话故事将被改编。作为女权主义者,笔者其实很期待《精卫填海》能够有更多的改编,虽说这个故事出自《山海经》。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然而一日“东海溺亡”,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精神死亡、肉身重塑乃至人格全面实现转化的隐喻。她每日以石填海,可与西西弗斯类比,或追溯到更早的传说普罗米修斯——无一不是触怒众神的隐喻与象征。作为对旧制度、旧秩序挑战的意指,精卫的女性身份,甚至让人忍不住猜测,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交替的历史过程中,是否真的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位贵族女性反抗者(谈及出身,纯粹说明拥有抗争资本),因为追求平等而被破灭肉身、被禁锢。然而她不服输,化成异类、不为人所了解,也要向这父权社会不断扔石子,做捣蛋鬼,让父权制休想安眠。这种女性主义的悲剧意识,可能隐藏着长久以来一直被忽略的声音。在“昆仑动画宇宙”里,我们有可能看到更多历史上的“边缘人”,看到ta们的故事吗?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影评观后感【4】

  7月13日,看完点映场后,我无比强烈地感受到,小哪吒将是这个由于种种原因而愁云惨淡、青黄不接的暑期档的拯救者。它不仅呈现了建立在丰富想象力上的先进技术画面,更生动地讲述了一个足以打动全年龄段观众的精彩成长故事。

  哪吒的故事在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因此影片主创们所做的绝非一次简单的复刻与翻新,他们让这个古老神话所再度焕发新的生命力,让观众们意识到在更深的精神层面上,我们一直与祖先共享着一些朴素的真理。

  一

  悲剧的内核,是哪吒的故事最牵动人心之处。在对死亡还没有感知的孩童时期,当读/看到哪吒自刎时,不知有多少人如我一般倒吸一大口凉气,同时陷入深深的恐惧。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下简称《哪吒》)也有“必死”的剧情设定:因为哪吒是魔丸转世,因此天生就万劫不复、恶贯满盈,满3岁天雷便会降临令其粉身碎骨,魂飞魄散。于是,当既定结局无法改变时,我们要如何选择过一生?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该为不是因自己的错而造成的后果负责?《哪吒》的故事紧密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这也是影片为何是一部观看时很轻松,但回想起来又十分沉重的作品。

  命运,是影片的题眼。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生下来便因为自己的出身遭受唾骂与囚禁,这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是纵然他表现出友善,身边的人们也依然用最大的恶意揣测他,并躲得远远的;是其他孩子可以肆意朝他扔脏东西和臭鸡蛋,并不相信他会做任何好事。这就是属于哪吒的阴暗童年:他在发现所有人都放弃他后,决定自暴自弃。

  “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受尽世人白眼的哪吒,用加倍的堕落去报复那些不怀好意者。此时,他已然认定了自己生而为恶魔的命运。

  哪吒的转变发生在他真正读懂父亲李靖的那一刹那。起初,他因发现父亲和师父让他闭关修炼只是为了拖延他到死去的那一天,从而避免他为祸人间而悲愤交加。后来,他才知道父亲愿意替他承受天雷,爱他胜过自己的生命。于是,他终于能够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修炼,除魔,皆为了让他今后可以作为一个英雄被人们记住,而不是作为怪物。那一刻,他突然认识到了人的命运是由客观条件和主观行动所共同造就的。纵然天性至恶,可他仍然有向善的选择。这是他对自身命运新的认识。

  至此,影片借哪吒从“认命”到“认识命运”的改变,完成了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显然,主创们相信,没有一个孩子是生来就注定被放弃的;即便全世界将你抛弃,也请你不要放弃自己。这是一个稍有不慎就会被讲得很鸡汤很乏味很说教的道理,但《哪吒》却表现得很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影构建的独特的善恶观体系。

  二

  深刻的艺术创作往往能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世界的复杂性。观众已不是当年满足于欣赏脸谱化的正反派斗争的孩子。因此,唯有超越正邪,在更高的维度探讨正邪为何而生,又因何而对立,才能让一个故事变得更加丰满与动人。令人振奋的是,《哪吒》做到了。主创们通过再创作神话故事中因被哪吒抽筋而死的龙太子敖丙,来进一步阐释影片的主旨:人是被天性和成长环境共同决定的,后者在很多时候起到的作用往往更大。

  在新的版本里,敖丙一出场便是自带光环的好学生,心地善良,练功刻苦,乖巧懂事。他幸运地得到了能量强大的混元珠的另一半——象征善的灵珠。可不幸的是,他没能像哪吒一样有一个好父亲。从始至终,他都被当作龙族复兴的一件工具。他要背负起整个家族的荣誉和未来,而父亲从来没有想过这是否是他能够承受的。这是他在做出冰封陈塘关、灭口所有人的疯狂之举时,心中迈不过的一道坎:他应该完成父王、完成师父的嘱托,这是对的;但理智又提醒他,所有的一切从开始就是错的。

  影片有一个很巧妙的设计。敖丙出发前,父王和所有龙族长辈都撕下自己身上最硬的龙鳞,给他做了一件刀枪不入的万龙甲。当哪吒经受天雷惩罚时,敖丙挺身而出,牺牲了万龙甲为他挡住了一部分。于是,这件本应用来完成龙族任务的装备,最终被敖丙用于保护了他内心的善良。因此,尽管险些令全陈塘关人丧命,敖丙还是收获了观众的好感。他与哪吒天性的比照,说明了即便是至善,也可能误入歧途;而即便是至恶,也可能被爱感化。同时,他在最后一刻的醒悟,又体现了人性的善良不曾泯灭,只是会经历考验。

  从《大圣归来》到《白蛇:缘起》,再到《哪吒》,近年不断涌现的优秀国产动漫一直在回应一个期待:中国能否拍出适合全年龄段观赏的院线动画片?如何让动画片摆脱长期以来的“低”、“幼”标签?几部口碑和票房双赢的作品告诉我们,国产动画需要升级的不仅仅是制作的技术,更有制作的理念。就现阶段而言,选取经典IP进行老戏新说,可能是最合适的道路。耳熟能详的动画主角有助于打开更大市场。在此基础上,《哪吒》不仅让观众看到有开发续集的伏笔,结尾姜子牙的彩蛋,更让人惊喜地管窥到它打造封神宇宙系列片的蓝图。我想,《哪吒》或许是中国动画发展史上新的重要一页的开启。

  三

  福柯言: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回到影片的主题,在“不认命”和“善与恶”两大主题外,《哪吒》还包含了对家庭的思考。我们看到两位主角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是家庭在推动。就像在面对有限的寿命时,哪吒的母亲提出让哪吒去游山玩水,快乐过完此生就好;而哪吒的父亲却认为,有限的人生要实现自己的意义,才算没有白活。龙王则是另一个极端,他要求儿子完美执行为他规划好的人生。

  同样是爱孩子,每一位父母却有不同的方式。从这个角度而言,《哪吒》像是一部披着神话外衣,意在引发观众对亲子关系思考的作品。如果说,代表美式超级英雄的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使命观,那么对于塑造一个东方英雄来说,如何平衡家庭的期待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的伦理观,或许才是更贴合本土文化语境的议题。

  被父母影响的自我认同,可能会跟随我们的一生。但影片告诉我们,它并不会决定我们的人生。一个人真正的长大,是认识到父母的局限性。正如哪吒不让父亲替自己去遭受天雷,敖丙也放下了父亲强加给他的执念。独立,对事物形成

  自己的判断,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父母的安排,才是我们踏上属于自己的人生征程的第一站。

  写到这里,关于本文开头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似乎有了答案。

  哪吒是魔丸转世,这不是他的错,要在天雷中灰飞烟灭,他坦然接受了这样的命运,并且选择独自承担;

  哪吒遭受天劫咒,这不是敖丙的错,但他无法袖手旁观,而是选择和哪吒一起承担。

  成长是去独立做出人生选择,成为英雄则是去勇敢地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剧情流畅地完成了“成长”与“英雄”主题的两层交代并递进,在回顾影片的时候,我意识到当时我不仅被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场面震撼,更被影片主旨所包含的充沛而浓烈情感而深深触动。当时情感与画面共同造成的冲击力,是用语言难以形容的。因此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哪吒身上,我看到了国漫的力量。

  四

  如果说,《哪吒》还有一个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最通俗的主题的话,那么就是与偏见对抗。

  哪吒,敖丙,申公豹,无论在剧情中他们站在了正方还是反方,他们的境遇其实是相通的:作为群体中的异类,哪怕他们付出再多的努力,做出再大的贡献,也难以得到充分的认可。人们仍然时刻提防着他们。

  影片中,一个盲人老者是偏见的化身。在每个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他都会出现并慷慨陈词,目的是代表所有民众,用压倒性的人数优势对哪吒实施制裁。而我们也看到,人们冷漠的态度,正是不断激化哪吒邪性的原因。同样地,敖丙也因为龙族身份在人们面前的暴露而遭受了非议。他无奈地看到,比起他做了什么,人们更在意他是什么。

  因此,《哪吒》中的最大反派,其实是民众,具体而言,是民众无知的恶,来自本能的恶。当孩子们都能坦然地朝哪吒扔石子,随意地骂他的时候,你会感受到那种因自己占据了道德高地的深深优越感。古往今来的人们行恶的时候,往往都会找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太擅长于用合理的动机去掩盖不合理的手段。

  为了照顾儿童观众,影片在处理分派戏份时加入了喜剧化效果。比如申公豹设定为结巴,每次都卡在关键词上;而那个盲人老者,说话时总是对着错的方向。这些笑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在揭露人性阴暗面之时生发出的惊悚感。但有心的观众仍可以通过细细品味,觉察到群氓无知、人言可畏的可怕力量。

  而《哪吒》的终极主题,仍是落在如何选择上。片中哪吒脚踩的风火轮,原本是太乙真人的乘坐的猪。这个法宝因主人而变化的有趣细节,多像导演所相信的“命运由你型塑”理念的象征!从一开始,混元珠的善恶就集于一体,正如每个人,全看你去激发它的哪一面。同时,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在时刻影响着我们展现善或恶的一面。回想哪吒的遭遇时,我深深地感受到其实他人如何看待你并不重要,但当你也开始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时,你就真的成为了那个异类。这才是最悲哀的。

  五

  对于电影,我并不持线性史观,认为新作品的水平必将超越旧作品。

  但我的确在《哪吒》身上看到了,中国动画创作者不断完善,不断补足短板的努力。我相信,“现阶段国产动画的集大成者”对《哪吒》而言,不是一个过分的评价。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影评观后感【5】

  早先就看到几位朋友推《哪吒之魔童降世》,心里是怀疑的。大约平时总被明星结婚生子,八卦绿帽劈腿,综艺乐队夏天之类的东西刷屏,搞乜嘢啊?!刷得多了,感觉现实世界太无聊。一年到头,压根没几部中国电影可看。放眼望去,水面一片浮尸。

  动画开头,一堆LOGO晃过,跑出来一丢晶状体,还有用一口川普逗人乐的胖子版太乙真人。两个封神榜里的人物,围着一块石头打架,我内心是相当不屑的:什么玩意?!

  看到结尾,才反应过来,这个开头也不是那么露怯。我甚至明白了,有人不喜欢这版哪吒,除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哪吒闹海》,更多还是接受不了哪吒被塑造成痞痞坏坏,口出狂言的小大人角色,包括不讨喜的烟熏钢牙外型,由何而来(叉烧一句:我觉得特别像那个商场里的斜眼熊猫。)

  我到现在,也未必想接受哪吒这个人物的性格设定。整个封神榜的故事,被拆开打乱重组。神仙打架,人间遭殃,最底层苦大怨极、比海更深。片前幕后的动作,发现片方摆明了,要打算制造动画世界的封神宇宙——出彩蛋的方式,尤其尤其明显。

  这个时候,我才有点震惊。哪吒有缺陷,是个被人当做妖怪魔鬼的野孩子,可是,那有什么关系呢。封神榜最不缺这些奇形怪状、天赋异禀的家伙,有人入了魔道,有人辅佐文王,不就是这么个神话奇幻故事嘛。

  总体而言,《封神榜》的故事,也算是我的一个童年情结。毛阿敏和屠洪刚的片头片尾曲一出,那就是暴露年龄的时刻。剧集后面,跑出来各路仙家,牛鬼神蛇太多了点,死的人也接连不断,如今都有点记不上来。

  这版哪吒的意外之处,不仅包括对哪吒形象的重新塑造(严格说来有多个造型),对敖丙的洗白,父爱如山等段落,还是挺意外。拿上美影的版本去批评本次动画改编,我不太同意。依此来想象当年,《大话西游》对《西游记》的改编,真是惊世骇俗。早先少年的我,始终无法接受那个尖着嗓子、胡子开裂、化妆大失败的家伙,会是孙悟空。

  以这个例子做对比,并不是鼓吹《哪吒》有多惊世骇俗,而仅仅是,如果众人总怀念惦记前人的宝藏,而不是在宝藏之中,取之长处,那么这些宝藏,就只能是墓室里的落尘文物。再者,这次的热议,也对《哪吒闹海》有一个话题热度——即便它完全不用靠这个方式来证明其经典。

  能看出来有海夜叉,敖丙的武器,李靖王府的家仆……它们都有《哪吒闹海》的影子。《哪吒》是一套商业娱乐取向的动画片,埋了很多影迷可以猜到的梗,尤其是顽童连环设计的独木桥、眼镜蛇、童子尿坑的无敌恶作剧。这个恶作剧,从福娃头套的小屁孩一出来,不少影迷就猜到了之后一系列走向。但从剧作上,它和前面大闹陈塘关市镇的捉迷藏游戏一样,只是一个三岁小孩所需要的娱乐方式,成为小恶魔或熊孩子都不为过。父母忙着斩妖除魔(父亲一年在天上),没人陪他玩游戏——踢毽子好坏另当别论。

  这些看似无关的游戏埋设,是可以深化哪吒这个人物的内心。即便他从一出场,就是看破红尘俗世的惨绿样子——反正我是不祥之物,人之初,也不过一块顽石。

  哪吒的几度挣扎,父母的老泪纵横,火与水、魔珠与灵珠的正反设定,同样力拓了这套封神动画宇宙(如果真有的话)的深度。三界九地的任何一个人物,是否从诞生之时,就被认定是好,或者坏。尽管打破这一切的口号,有点像撸直了金箍棒的《悟空传》,但不可否认,《哪吒》有讲的好上太多。

  变身的哪吒,无法控制自己的能力,完全是暴走状态、打不死的绿巨人。他后来立马找到了驾驭自己能力的方法,实在有点小意外。敖丙身为王子,却是没落破败,替天庭看守大牢的龙族。对龙族的血与火设定,同样不再依据封神西游之类的中国古典神话,而是西方舶来。

  如此摊开的话,封神的宇宙,已经可以展现多个精彩的人物,性格鲜明,感染力惊人。例如《封神榜》里,还有真正的王子们:伯邑考或两位纣王之子。不过,这段话纯属典型的想太多了。

  回到穿插在正片中的三俗屎尿屁笑料,高明与否另说,个人并不反感。尖着嗓子叫“大家快跑,哪吒来了”的如花角色,瞎了眼、啥都没看见又出来总结发言的白头老汉,斗嘴不断的结界兽(比那个天上的“细云龙”好多了),人物设定都更像是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电影,而非许多人所想象的,对人体缺陷的取笑讥讽。就连踢毽子的方式,其实都很容易想起,周星驰在《少林足球》里,对着城中村的墙壁,猛轰大力金刚腿。

  再者,动画片人物的高矮胖瘦,本身顶多只代表创作者和作画师的审美,而非散播歧视偏见。否则,你说宫崎骏《千与千寻》的老太太和巨婴吓不吓人,泥巴怪黏液怪又怎么会被看出来美感?《玩具总动员4》都可以在儿童向的故事里加入了迪士尼的王子与公主,调侃这个地方更像恐怖片的瘆人氛围。观众看待或评价一部动画片,是时候放开一下想象力了,甩掉动画片是给学龄儿童看、会教坏小朋友之类,陈旧迂腐的心理包袱。

  《哪吒》我欣赏的部分,是大战开始后毁天灭地,还有喊台词的方式(比如前面说的想起《悟空传》)。我个人尤其喜欢的,是变身以及三头六臂形象出现的那一瞬间,以及结尾,《哪吒》又神奇地回到了没有肉身的原著故事中,本来以为天雷滚滚无法收场,此时此刻,惊觉一个封神的世界在等待,胃口大开。片中有两组二元对立的人物(哪吒/敖丙、申公豹/太乙真人),以哪吒和敖丙达成互相理解、一损俱损的CP方式,远不同于之前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惨烈故事。

  人如果生活在谎言和欺诈之下,会变得对眼前世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如哪吒以为自己是妖魔,敖丙无视他人性命,百姓听风是雨抱头鼠窜。《哪吒》没有《大护法》那样血淋淋地映射时代,但片中人物尚能做出无畏义举,已是不易。尽管有人物性格转变过快的问题,爸不得爱你之类的包袱,作为娱乐元素浓厚,且不乏硬煽情爆破点的动画片,依然是不错的暑假档选择。

本文来源:http://www.qingyiyi.cn/article/F9D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