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正能量人物事迹名人故事

时间:2022-07-18 09:50: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当我们在抱怨每天的工作和学习有多烦恼、有多枯燥的时候,不妨看看一些正能量人物他们对待事情的态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正能量人物事迹,希望对大家有用~

20xx年正能量人物事迹1

  他是从秘境独龙江中走出来的检察官,话少、直率,精通独龙族、怒族、傈僳族和藏族四种少数民族语言。关于自己的事,你问一句他答一句,高度概括;提及案子,他立即会眉飞色舞,站起身给你演绎案发现场。在几十年的检察官生涯中,他办理的近700件审查批捕案件,件件“无错案、无超时、无违法违纪”。他就是“全国最美检察官”江德华。20xx年11月,江德华荣登“中国好人榜”。

  窄得容不下两脚并行的山路上,他背着药品、干粮和案卷,紧贴岩壁,一步一步向办案地前行……这是独龙族检察官江德华的生活中常见的一幅画面。

  1.从“门外汉”到精通“多语”的检察官

  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是独龙族的聚居乡,这里虽然离县城不到100公里,但由于长年大雪封山,每年只有半年时间交通能通行。

  1964年11月,江德华出生在独龙江乡马库村。“由于家里很穷,长年吃不饱饭,上初中时我才第一次穿上鞋。16岁时我离家到怒江中学读高中,连续走了5天才走到学校。”江德华说,“这些难忘的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成为我工作中最大的动力。”

  1985年,时任独龙江乡马库村公所武装干事的江德华通过招考进入了贡山县检察院,成为全国第一位独龙族检察官。他这一干,就是30余年,20xx年10月,他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表彰为“全国最美检察官”。

  初到检察院,江德华这个法律的“门外汉”就感到无形的压力。为把工作干好,一有时间,他就扎进书中汲取“营养”,他的办公室里摆满了《法律实务全书》《法律法规大全》《法律单行读本》等各类业务书籍。与此同时,工作中,他经常向同事请教,还将老同志们办的案子翻出来认真学习借鉴。

  贡山县境内居住着15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这给办案带来了挑战。“如果不懂民族语言,那无异于‘聋子串门’。”江德华从一开始就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工作中,他自学了怒族语、傈僳族语和藏语,成为当地不可多得的“多语”检察官。

  虽然起点不高,但凭着勤学好问、埋头苦干,江德华很快成为检察业务骨干。

  “在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如果不将法律和地域特色结合起来,工作就很难开展。”贡山县检察院检察长罗嘉堂介绍,“很多时候,本来是难以化解的复杂矛盾,但只要江德华出现,再复杂的矛盾很快就能化解。群众太信服他了。”

  2.“法律就是法律,谁犯了法都一样”

  1990年,贡山县独龙江乡发生一起案件。当年3月10日,独龙江乡几名农民相约携带猎枪等工具进入林区猎杀了10只扭角羚羊,扭角羚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不久,便将此案移送到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由于江德华熟悉独龙语,成为具体负责承办该案的最佳人选。当时,独龙江乡的公路还没有修建,独龙江与外界的联系还是原来的人马驿道,山高路远,道路崎岖,需要徒步翻越高黎贡山。

  为了办案,江德华与协办人员背上干粮,历时3天才到达犯罪嫌疑人所在地——独龙江乡马库村委会。除了依法讯问嫌疑人外,他还走村入户详细调查了解案件有关情况,收集了多份证人材料。返回县城后,他顾不上长途跋涉的劳累和双腿的肿痛,马上整理材料。最终,对犯罪嫌疑人以非法狩猎罪依法提起公诉。

  为强化办理刑事案件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受案的法院决定在独龙江乡公开开庭审理本案。作为公诉人,江德华和案件协办人又一次徒步进入独龙江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在庭审中,江德华发表了合法有据、有理有力的公诉意见,所有证据和公诉意见均被法院采信,最终被告人依法被判处有罪。

  “其实,在这起案件中,有的当事人还是我的亲戚,但法律就是法律,谁犯了法都是一样的。”江德华说,他当时在处理这起案件时,还存了一个“私心”,“因为当时生活在独龙江乡的很多群众不知道法律是啥,而我通过大量的走访和宣传、讲解,使很多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江德华说。

  从那以后的20多年来,马库村再没发生过一起猎杀保护动物的案件。

  “法律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因检察官的疏忽导致冤假错案发生,那么,司法公正就要大打折扣。”江德华认为,检察官除了做好相关的检察工作外,更要成为乡村法制建设的“助推器”。而具体落实在他所从事的侦查监督工作上,就是要做到“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20xx年2月13日,在贡山县森林公安局提请批准逮捕的丁某某、马某某涉嫌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一案中,江德华在审查案件材料后发现,该案中还有同案犯史某涉嫌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而森林公安局未对史某提请批捕。贡山县检察院主要负责人在听取江德华的意见后,随即向贡山县森林公安局发出“应当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意见书”。贡山县森林公安局经重新梳理案件,最终避免了漏捕案件的发生。

  “老江我接触比较多,他工作兢兢业业,办案细节钻研到位,像老黄牛一样,只奉献不索求。”怒江州中级法院副院长王玉珍提起江德华,立刻竖起大拇指。

  3.独龙江畔荡起江德华的歌

  多年来,为了办案,江德华爬雪山、穿密林、蹚急流、过溜索,积劳成疾,患上了糖尿病和痛风。平时从办公室回家的路程只需要5分钟,痛风严重的时候,他要艰难地走半小时。但是,勤勉的他却是贡山检察院加班最多,办案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一位检察官。

  不仅同单位的干警们敬重他,与他接触过的人也都会被他的踏实认真所感染。贡山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大队长何旭东讲述了与江德华一起进独龙江办案时的情形:“20xx年,我们一起进独龙江乡办案。当时大雪封山,塌方导致路基被冲垮,我们只能贴着岩壁走路,低头向下看就是谷底,那贴着岩壁的‘路’窄得只够踩一只脚,加上身上背的药品、干粮、衣服、办案器材等,每秒钟都有生命危险。去一次独龙江,运气好的话三四天回得来,遇到下雨下雪,一个星期可能都回不来。但是,当时年纪最大、腿脚最不灵便的江德华却从来没有退缩过,一直坚持和我们同进退,指导我们办案。”

  工作之余,憨厚的江德华最大的爱好就是唱歌、跳舞。歌声相伴他走过了下乡办案的艰难时光。为表达心中美好的向往,江德华自己创作了《祝酒歌》《渔歌》等十多首歌曲,其中一首《美丽的独龙江》已经在独龙江畔被人们所传唱。

  独龙江很美丽,但这里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县城的繁华程度远远不及很多内地的乡镇。很多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的清苦而纷纷调离,但是,近年来被媒体广泛报道、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江德华却依然故我,办案、调研、翻译、普法,忙得不亦乐乎。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趁现在“条件好”赶紧调到大城市去时,憨厚的他微笑着说:“独龙江养育了我,独龙族抚育了我,作为检察官,我有责任办好每一起案件,同时做好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工作,维护法律的公正,维护边疆的和谐稳定。”

20xx年正能量人物事迹2

  新疆石河子大学校园的一处草坪上,静静矗立着一座雕像。年轻学子走过时,总会放缓脚步,投以崇敬的目光。这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大学优秀援疆教师孟二冬教授的雕像。

  校园里的苹果树繁花盛开,学生们诵读树下,广播里汉语和维吾尔族语交替播报着新闻,一切宁静又充满活力。生前最牵挂这片土地、这方校园的孟二冬,已离开20xx年。

  如今,在这所边疆大学,师生们仍在深深怀念着这位育人治学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质朴师者。“孟老师让我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师者风范,让我终身受益。”孟二冬的学生、已成为石河子大学中文系教师的吴新锋这样评价自己的恩师。

  1957年,孟二冬出生于安徽蚌埠,1991年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毕业后留在北大中文系任教。

  此后10多年,他埋头于尘封的古籍,孜孜求真,潜心研究。先后撰写了《中国诗学通论》《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等多部论著。尤其是他历时7年艰苦研究完成的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登科记考〉补正》,得到了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20xx年3月,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孟二冬主动要求到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

  中文系20xx级学生张瑜记得,那一天,《唐代文学》第一课,一位身材高大、衣着整洁的老师走到讲台:“同学们好,我是北大的孟二冬,现在开始上课。”

  旁征博引,文采飞扬,隽永的竖行板书,中气十足的嗓音……浩瀚古代文学的大门就这样为边疆的学子缓缓打开。那堂课,大家做了厚厚一沓笔记,有的同学“甩着胳膊直喊手酸”。

  学生们发现,在孟老师的课堂上,不仅能感受唐代文学的恢宏气象,还能窥探做学问的方法。比如,在讲“初唐四杰”的排名次序时,老师从讲述最初的排名方法和理由,扩展到多年来几次排名的变更,再到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总是能由一个点入手,连成知识线,最后扩展到面。”

  孟二冬告诉学生,“要多读书,相信书,但不要尽信书”。他让学生们为教材“找错儿”,对书中每一首诗、每一句话都仔细查对。在石河子大学,除了为中文系20xx级100多名学生授课外,孟二冬还为中文系教师教授《唐代科考》选修课。

  年轻教师张凡最喜欢去“蹭听”孟老师的课。在他的印象中,孟老师“学问好、课讲得好、心态好”。

  然而,没过多久,孟二冬就出现了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在医生开出“噤声”的医嘱后,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坚持为师生授课。

  后来,孟二冬“咳嗽得厉害,脸憋得通红”“几乎是用气流在讲课”。大家实在不忍心,请求老师不要再上课了。孟二冬却依然倔强,“我还可以讲”。

  “病得严重时边咳血边给我们讲,说不出来就写在黑板上,很多课我们是含着眼泪上完的。”吴新锋说。

  经医院诊断,孟二冬罹患食管恶性肿瘤。人们这才知道,一个乒乓球大小的肿瘤正卡在他的食道里,气道被挤得只剩下1/5,随时都有窒息死亡的危险。

  但孟二冬放不下他的学生们。20xx年4月26日,憔悴的他被搀扶着走上讲台,为学生们上完最后一课。

  张瑜永远忘不了,那天,老师用细微的声音将晚唐诗词逐一梳理,“每讲一句都十分困难,额头上的汗珠一滴滴往下淌”。大家哭着求他不要再讲,他却笑着说“没关系”。

  “没给大家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很抱歉。”课后,孟二冬向学生鞠了一躬,艰难地说。“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大家要多看些书,都会比我强。”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那句经常对学生说的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

  台下,学生们的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凝望着老师的背影,不舍离开。

  回北京住院,病痛折磨中,他坚持指导研究生,学生们络绎不绝地拿着论文到病床前汇报,“这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但他最惦记的,还是远在边疆的学生。新疆学习资料紧缺,孟二冬自己掏钱买了全套的《全唐文》《十三经注疏》《文苑英华》等书籍,托人带去。学生们也惦记着老师,他们募集了近3000元寄到北京,希望能为老师尽份心意,但孟二冬却叫妻子用这笔钱刻录了200多张古籍文献光盘带去新疆,还筹划让自己的博士生到石河子大学继续任教。

  20xx年4月22日,49岁的孟二冬因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讲台和学生。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涓涓细流,最终换来山花烂漫。如今,孟二冬的60多名新疆学生已成长为人民教师,其中45人留疆执教。而一批批燕园师生,多年来也在传递着爱心,志愿到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云南等西部省份支教。

  “孟老师用生命之火给了我们温暖和爱,让我们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伟大。在祖国的边疆,我们将接过这火炬,在三尺讲台上继续传递爱与希望!”学生们说。

  天山脚下,未名湖畔,孟二冬的话言犹在耳:“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能为这个职业奋斗终生是我的荣耀,我愿跟我的学生们一起拥抱美丽的春天。”

20xx年正能量人物事迹3

  领证前夜,未婚夫突遭车祸致肺挫伤感染和高位截瘫,赵南南不离不弃,悉心守护。为了给未婚夫沈建治病,她变卖所有家产,甚至把唯一的首饰——结婚戒指都当掉了。23岁的她用真情挚爱把未婚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并说“即便沈建一辈子坐轮椅,也要陪伴终生”。20xx年1月,来自安徽滁州的赵南南荣登“中国好人榜”。

  沈建和赵南南都是安徽凤阳人。沈建,在一家工地开铲车;赵南南,做客服工作。20xx年2月24日他们办了酒席,准备3月30日领结婚证,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命运向沉浸在幸福中的两个年轻人开了“天大的玩笑”:3月29日晚上,未婚夫出了车祸,颈椎骨折,当场昏迷。重症监护室的彻夜陪护,高额的医疗手术费,每一步都压得赵南南喘不过气来。然而在绝境面前,她挑起重担,不离不弃守护在未婚夫病床前,并期待奇迹的降临……

  1.领结婚证前夜飞来横祸

  “沈建也是个苦命人,上天老爱捉弄他。14岁妈妈去世,爸爸又组建家庭,他从小是跟姐姐生活在一起的,虽然沈建不善言谈,但做人很踏实,14岁就开始打零工,自己赚钱了。”说起沈建,赵南南很是同情,又略感骄傲。

  认识赵南南后,沈建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在镇上买了一套房子,准备作为婚房。“有房子了,经济也稳定了,就踏踏实实过简单的生活。”出事前,沈建和赵南南不止一次幻想过属于他们的幸福小日子。

  “我以前很胖,不敢多吃肉,每次沈建都往我碗里夹菜,说‘就算胖到180斤,我也要你’。家里条件不好,老板给他发什么吃的、用的,他都省下来带回家给我。我吃剩下的饭菜,他从来不嫌弃,都是端过去就往嘴里送……”赵南南能回忆的尽是这些踏踏实实过日子的小事。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了他们的美好梦想。时间倒回20xx年的3月29日,正期待着30日和未婚夫沈建一起领结婚证的赵南南突然接到一通语气急促的电话,“出事了,沈建在高架桥上出车祸了”,赵南南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她立即赶到车祸现场,看到未婚夫躺在血泊中……

  “当时他头上有伤,身上都是血,已不省人事,我整个人都懵了!”赵南南回忆起车祸后的场景,仍然心有余悸,不敢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紧急送医,经诊断,沈建颈椎骨折、脊髓损伤导致高位截瘫,右侧肋骨断裂导致肺挫伤感染。赵南南咬着牙,与可怜的未婚夫一起开始同死神的较量……

  2.一年多来她没睡过一个好觉

  翻身、擦拭、帮助医生清洗伤口……南京军区总医院烧伤与整形科27号病房里,赵南南正在重复做着她四个月来每天必须做的事情。

  “我们在20xx年2月24日已在家办了酒席,虽然还没领结婚证,但早就是一家人了!”赵南南看着躺在病床上虚弱的未婚夫,眼神里依旧流露着当时的幸福甜蜜。

  虽然他们没有领证,没有举行婚礼,但是赵南南仍然履行着他们早就在心底里相互做出的承诺:无论是富裕或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珍惜,直至死亡,不离不弃……

  隔着呼吸机,沈建嘴巴微张,吐出几个字来,赵南南拿着消毒纱布,俯身将耳朵贴在未婚夫的嘴边,停了十几秒。“他问我中午吃了什么。”“沈建只要有力气讲话,就会跟我说‘吃饭了吗’‘你太辛苦了’这些话”。说到这里,赵南南几度哽咽,眼圈潮红。

  自从沈建住院以来,赵南南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他需要24小时看护,我和他姐姐两人轮流陪着。姐姐的小孩没人带,也和我们待在医院里,每天最多睡4个小时,他有点动静我就会醒,担心他有事。”赵南南说。

  除了小外甥偶尔在医院吃一顿病人餐外,赵南南和姐姐几乎每顿都吃方便面,“用水泡一下,放到微波炉里转一圈就能吃,吃面条不用菜,省钱。实在想吃点有味道的,就去买包榨菜。”

  沈建住在ICU病房时,为了珍惜每天进入重症监护室探望的10分钟时间,赵南南就一直守在重症监护室的门口,实在累了就趴在楼梯口睡一会儿。一天晚上,她实在困得不行,就在楼梯口的地上睡着了,结果口袋里的钱被偷了。无奈之下,她只能在附近和别人一起合租了一个房子,为了省钱给沈建看病,她只租了阳台,一天只要30元。“现在他已经转到病房了,我就可以每天陪在他身边,不用住过去了。”赵南南说。

  看到沈建的情况和赵南南的心力交瘁,亲戚朋友都劝赵南南放弃:“你们没有领证,也不是夫妻,你又这么年轻,即使沈建能救过来,也是高位截瘫,一辈子坐轮椅,难道就这样守着他?”

  赵南南却坚定地说:“我不能走!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没有领证,不是法律上的夫妻,但是我们已经办过酒席,有了自己的小家。如果我走了,他就只能等死了,他死了,我就没有家了。他活着,家就在……”

  3.为筹医药费她当掉了婚戒

  在赵南南的手包里,有沈建看病的一大叠医药费单据,这些单据合在一起,有130多万元,这对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能想的办法都想了,能借的也都借了,但仍然不够。”赵南南说。

  沈建病情很不稳定,住院的几个月,已收到七八病危通知单。但每一次,赵南南都不想放弃。“医生请你一定要想办法救救他,我想让他活着离开医院。”

  沈建的臀部压疮已经溃烂,骨头都能看见,急需做皮瓣手术,另外,食管漏也需要手术治疗,但是,现在沈建的医疗费账单处于欠费状态,一切手术都无法进行。“家里的东西值点钱的都卖了,现在只有卖结婚的房子了。”说话时,赵南南的眼睛里流露出沉重和无奈。

  “当初我们是15万元买的,现在10万元卖都没有人买。村上的人都知道我们的情况,说买了这个房子会晦气。我们周围的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借了。”亲戚朋友都担心地说:“这病不是一点花费就能治好的,你一个女人,以后拿什么还债?”

  20xx年10月,赵南南瞒着家人把她唯一的首饰——结婚戒指当了20xx块钱,给沈建买一个按摩腿部的治疗仪。姐姐责怪她说,戒指是结婚信物,怎么能当了呢,再说也不值多少钱。赵南南说:“家里能换钱的只有这枚戒指了,戒指以后可以再买,眼下治病要紧啊!”

  看到未婚妻不仅要为自己床头伺候,还要四处筹钱,沈建感觉很对不起她,不止一次地想要“赶走”赵南南:“你走吧,别管我了,再找一个吧!”面对沈建的自暴自弃,赵南南拉着沈建的手,流着泪说:“只有你治好了病,我们才能一起回家领结婚证,还要一起过日子呢……哪怕到最后,你真的一辈子要坐轮椅,我也会一直陪伴你。”

  4.支持未婚夫义捐器官回报社会

  赵南南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许多好人心送来了捐款。

  南京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爷爷,自己不能到医院来,委托家人捐了3000块钱;还有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多方打听,找到沈建的病房,送来了1000块钱;一位网友送来20xx块钱并附了一段感人的话:“曾经看过一句话,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你用实际行动实践着!真情可贵……”耿陆村的父老乡亲听说沈建治病需要高额费用后,自发捐款,你五十、他一百,一共凑了6万多块钱……

  “每拿到一笔钱,我的心里都是热乎乎的,虽然这些钱远远不够医药费,但大家的钱不是大水冲来的,捐的也是辛苦钱,我会一辈子感激的。”

  感动于社会的温暖,沈建不止一次地和赵南南商量,如果真的走到死亡的那一天,自己愿意将可用的器官捐献出来,以回报社会对自己的捐助。每次提到这件事,赵南南都万箭穿心般地难过,但她还是含着眼泪答应了沈建的请求。赵南南说:“如果没有来自社会的捐助,沈建很难撑到这么长时间,我支持沈建的义举。”

  20xx年1月21日早晨,沈建的病情再度恶化,呼吸衰竭,心跳也出现异常,赵南南和沈建的父亲、姐姐紧急联系了安徽省红十字会,并签订了器官捐献协议。安徽省红十字会安排车辆把沈建从南京军区总医院接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并安排医生对沈建进行了紧急抢救。在这个过程中,赵南南在沈建的身边不停地呼喊着他的名字,希望他能从昏迷中醒过来。喊着喊着,沈建忽然有了反应,呼吸也渐渐恢复。在场的医生护士无不感叹:“爱情的力量真伟大啊!”

  沈建经过抢救后,生命体征基本恢复,赵南南依然如初,在病床前忙前忙后,替他擦洗、按摩身体,陪他说着话。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赵南南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义无反顾地支持沈建、照顾沈建,赵南南说:“只要能治好沈建的病,我劳累一辈子还钱也值得,现在农村的工厂很多,沈建生活能自理,我就可以到厂里打工,养活他。”

  看了“20xx年正能量人物事迹 ”的人还看了:

20xx年正能量名人故事:梁稳根:低调得很突出

  “中国首富粱稳根”自9、10月开始至今,都为互联网上热门搜索词。当粱稳根荣登福布斯、胡润双料首富之时,当他从政消息传来之时,当三一重工全资子公司涉嫌海外避税时,众多媒体都在寻找这个低调而又神秘的中国首富梁稳根。然而,他却始终躲在幕后。

  10月18日,有媒体指出,三一重工全资子公司涉嫌海外避税。而20xx年的中国首富——三一集团实际控制人梁稳根,“中国首富”之称,于媒体,是追逐热点;于百姓,是日常谈资:但于梁,却毫无意义。

  “你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三一,但最好任何人都不知道梁稳根。”这是三一集团董事长、创始人梁稳根曾对三一副总裁向文波说的话。

  低调“中国首富”

  传来当梁稳根成为中国首富以及从政消息之时,无论是在办公楼内,还是生产厂区,整个三一集团都异常平静,丝毫感受不到老板已经成为中国首富的任何喜庆。“这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影响。”三一重工的工作人员说。

  细心浏览三一集团和三一重工的官方微博,竟然对董事长梁稳根成为中国首富之事以及从政事件无任何消息发布与转发。工作人员透露说,因为早已熟识梁的低调风格,因此,在此事处理上亦同样低调。

  采访梁稳根这一要求被众多媒体提起过,三一集团工作人员的回答是“几乎不可能”。近几年,梁稳根从不接受媒体采访。而最近的20xx年的破例接受媒体专访,也是通过私人关系才得以约到。“之前跟他说过几次采访但都被拒绝了,总说他会不高兴。”上述人员表示。

  果然,无论是三一的员工,还是认识梁稳根的所有人,对梁的评价只有两个字:低调。

  开会时,一支笔、几张白纸是梁必不可少的。无论发言者位居高管,抑或只是普通员工,他都会耐心地在纸上不断地做着记录,但从不打断发言者。如果会议结束前,他有了定论会公布。如果没有,他则会通过其它会议进行判断。

  “至今,我始终坚持每天工作到晚上8点,我也要求我们的整个高管团队都这么做,目的是希望让三一始终保持创业伊始的执行力和创业激情。”梁稳根说。

  并不低调的“三一集团”

  梁稳根,这个名字对许多人来说,也许并不熟悉,这是源于他的低调。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三一集团”并不陌生,相较于其董事长梁稳根的“低调”风格,他的三一集团,却并不低调。

  20xx年9月7日、8日,三一集团创始人梁稳根先后登上胡润与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之顶,首次成为中国首富。在亿万富豪榜上,更有七位高管进入榜单。一时间,三一集团被称作“造宫工厂”。20xx年前,梁稳根与同伴用拼凑的6万块钱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20xx年后,曾经不起眼的小厂已发展为产值超500亿元、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基地,并造就了“中国首富”。

  三一被看作行业的搅局者,更是行业的另类,在这里没有“不可能”。20xx年初,三一就有了千亿级的发展战略,即到20xx年,三一集团要实现1000亿元的收入,进入世界500强一这在当时看起来有点“天方夜谭”。20xx年,三一销售收入已突破500亿元,一切似乎并非不可能。

  三一没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没有国企的政策优先,更没有雄厚的资金。所以,有人说三一集团的成功是民营企业的奇迹。

  民企掌舵人的上升路

  在“三一重工世界最长臂架泵车下线新闻发布会”现场,面对“长沙市怎么看待这次对梁稳根的考察”的提问,参会的长沙市市长张剑飞婉转作答:“关于三一集团梁总身份的转变,现在还处在考察阶段,你们最好再找党务部门作进一步了解。”

  据了解,梁稳根能成为高层部门的考察对象,除了他在三一集团的巨大贡献外,也与其做人低调和他本人体现出的从政禀赋有关。

  事实上,梁稳根即将获得的华丽跨越,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和荣誉的一次简单提升,更代表了整个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地位之变。

  业内观察人士评价,尽管早在多年前青岛海尔CEO张瑞敏、中石化董事长李毅中等企业家也曾先后进入中央高层序列,但有一个不可忽略的背景是,这些企业均是国企或央企。而作为拥有个人财富超过350亿的下海民营企业家,此次若能顺利晋升,梁稳根应是中国民企第一人。

  学界人士认为,此举象征意义更大于政治意义。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浦兴祖说:“以民营企业家的身份进入国家权力核心,既表明执政党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态度,也有利于民营企业家所在阶层的利益表达。”

  施奕青却一连用了三个“不会”来回应“梁稳根从政”的消息,“梁董不会放弃三一重工的控股权,不会离开董事长的位置,三一高管也不会因此发生变动。”

  因此,梁稳根的晋升机遇,意义非凡。

  三一重工高管“低买高卖”?

  10月18日,有媒体指出,三一重工全资子公司涉嫌海外避税。根据三一重工公告,被指涉嫌海外避税的公司为此前的三一重机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三一重机投资”)注册地为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资本仅为5万美元,下属全资子公司有三一重机(中国)有限公司(维尔京)(下称“三一重机中国”),这两家公司均为持股性公司,自身无实际生产经营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三一重机投资由梁稳根等十名自然人于20xx年注册于维尔京群岛,包括唐修国、向文波、易小刚、毛中吾等大部分三一重工(或三一集团)高层,该公司前身名为Specklemark Ltd。当时,梁稳根仅出资2.891万美元,其他自然人出资更是少至从几百美元到4410美元。

  当日,三一重工有关人称,对于海外公司的企业所得税及个税避税等问题,目前公司高层已经知道媒体在关注,但并没有正式回应。不过,梁稳根等10名自然人因持有“三一重机投资”已有丰厚的斩获。

  20xx年时,三一重机的整体评估值高达近20亿元。因此,有人士质疑,三一重工及其高管存在将挖掘机资产“低买高卖”的嫌疑。

  不过三一重工也曾回应,三一重机在20xx年和20xx年时,存在技术水平、产业链建设、营销服务体系及财务状况等各方面难题,前景有诸多不确定性,而当时三一重工这家上市公司若要整合挖掘机产业需要投资大量资金,所以决定出售资产。

  编者语:

  无论“梁稳根从政”,还是“三一集团涉嫌海外避税”,众多媒体呼吁:如今他或许需要再次面对公众,解释自己是否通过一家海外注册公司实现了对企业所得税和个税的高额规避。然而,最终事态进展如何,还是不能阻挡梁稳根“低调”的步伐。与许多民企领导人追求高曝光率不同,梁稳根将全部精力放在三一重工集团的经济建设之上。这或许正是三一集团不断得以壮大的原因。

  或许在乎的不是财富,而是如何使三一重工实现国际化,成为世界500强。这对于不断创造奇迹的三一集团来说,对于梁稳根来说,或许值得期待。

20xx年正能量名人故事:茅侃侃天才还是偏执狂?

  “很多所谓的天才看上去都像是疯子或者偏执狂很多人把他们作为偶像,却没能学到他们成功的真谛:那就是藏在他们粗糙外表下对用户需求和产品细节的细腻思考。”茅侃侃说道

  “浮云,都是浮云。”和成名时一样,茅侃侃这位“混世魔娃”尽管已经快奔三了,依然还是口无遮拦。但回头看看2D20xx年那个总投资3亿的真人实景游戏项目Maiov,以及因此而将初中文凭的他迅速捧为青年偶像的媒体热潮,其实真的挺“浮云”的。

  绝大多数人都希望出名、希望被关注,外向的茅侃侃更不例外,“当时感觉非常好,没有任何准备一切就突如其来,莫名其妙就有了,就被炒成那样了,但现在想想没什么意义”。

  沉寂下来,这两年他还用业余时间写了两本书,教那些资历尚浅的同龄人要“像恋爱一样爱工作”,告诉那些同样有创业冲动的年轻人,创业就是“去西天取经”。

  “创业的道路就像唐僧爷爷西天取经一样,历经千难万险,八十一难只多不少!我的成功不可复制,但是我的失败你却可以借鉴”《在那西天取经的路上》里,茅侃侃用特有的、又絮叨又有点贫的“茅式语言”说。

  “被创业”的烦恼

  同被列入“80后四大创富新贵”的李想评价道,茅侃侃是个天才型的人,但是他很难把自己层出不穷的天才创意商业化,他需要一个合适的创业伙伴。茅侃侃对自己的评价甚至更清醒。他坦言自己并不适合创业,更适合做个“高级打工仔”,貌似有点小偏执。当年创办时代美兆也只是“事儿赶事儿”的“被创业”。他自动戳破了曾经为他带来无数关注的“两小时撬动3亿”的融资神话:“如果真拿到3个亿,你们就只能在看守所或者经济犯罪纪录片里见到我了”。

  他也不讳言时代美兆终归失败的原因,除了之前已审批通过的场地被用于奥运场馆停车场的不可抗力,还有他在设计产品时的技术主导型思维,轻视了“伺候用户”的重要性,以及他灵气有余、耐性不足的脾气秉性。

  在他看来,创业的成功如同意外怀孕般偶然且无可复制。比起成功者的经验,他更喜欢看失败者是如何掉进坑里的,也乐意把自己掉坑里再爬起来的经验——和盘托出,以警示后来者。因为,“从坑上跨过去的经验很难借鉴,怎么绕着坑走才是最有学习价值的”。

  茅侃侃热衷的还是技术和开发。虽说他在22岁前,就把技术、销售、管理、包装和推广摸了个遍,但直到今天才明白自己天生就是做开发的,完全做不了营销的事。他说:“能喷、爱玩和能把东西卖出去是两码事。”

  热闹过一阵的Majoy官网早关了,实景游戏没搞成,反倒成了设备供应商。技术研发初期毕竟做完了,就有激光枪部分产品可以销售,于是就开始去卖所谓真人CS的东西。媒体那阵的炒作帮过小忙,茅侃侃每天接到100多个加盟电话,但便宜了加盟商,比如沈阳一个老板,免费的广告效应,让他几年来卖了几万套设备,而茅侃侃公司的设备由于成本过高,只出手几千套。

  回想起来,茅侃侃认为自己是“被创业”,向往给人打工的生活。“我高中退学后就工作了,一直是起床后别人给我发钱,感觉挺好的;这几年一起床我给别人发钱,特别痛苦。”

  适时装孙子,不做真孙子

  在寻找投资人的漫漫征途上,茅侃侃总结自己成功“找钱”的经验就是,“任何一个不想装孙子的创业者都不是一个好创业者。”纵使你身怀绝技志向远大,在好运来临之前,装孙子都是必经阶段。

  但装孙子不是放弃一切做人的底线,而是学会谦卑和尊重。“因为天性使然,每个人在表达自己的创业计划时,都容易添油加醋,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几乎所有人的问题,但我们要尽可能克制这个毛病。面对且标投资人,实话实说和真诚是根本的前提。对外吹一些牛,是人之常情、行业规则,然而面对投资人,一定要坦诚相待,这是为了合作的基础。如果对投资人都藏着掖着,过度包装,往往不会被人垂青,而且即便暂时骗过去,将来一旦出了闪失,没人能救得了你。”

  “每一个创业者都对自己的未来深信不疑,但是要让投资人对你有所青睐,最好还是败败火,低调才是王道。但是目前在中国,创业者遇到个很尴尬的局面,就是仿照美国的模式,未必在中国将来获得成功,但是一定是更容易拿到钱,在中国想做所谓纯粹的技术创新或者产品应用形式上的创新,一定是拿不到钱的。”

  每当茅侃侃跟境外的风险投资机构去讲的时候,一定得找到一个国外有的类似的东西做参照,说成“我就是美国或欧洲的X×”才行。因为在西方投资者的眼里,中国还是偏山寨型的创业才可能成功,这是一直爱在技术发展前端琢磨事儿的茅侃侃多年以来无奈的经验。

  “麦霸”的K歌人生

  现实里的茅侃侃,是有房有车有钱贪玩却也能说能练的年轻人。他曾在一次公共论坛上,拉拢潘石屹来掺和自己的真人实景游戏项目,并开玩笑抱怨自己现在还住不上房,“不过,和任志强的国企一样,他公司有钱和他有钱是两回事,让他自己多掏点钱买两套房试试,还不如普通炒房人呢”。

  他平时常常开着辆奥迪A4四处转悠,但因常在夜店喝大,只好选择坐车。

  茅侃侃的生活中,完全不存在固定的作息,睡起来就带着大家搞开发,在年底产品需要推出预览版前加紧干活,并为将来的发展提前储备一些人力和物力资源。

  工作一结束,他就拉着朋友奔向夜店,“特别爱唱K,绝对的麦霸,一屋子的人都不用唱了,光听我通杀了,民歌我都能唱,但也不能说骄奢淫逸吧,喝酒唱歌而已”。茅侃侃很喜欢VIX,因为上一个谈了3年之久的女朋友就是在那认识的。

  “婚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和搭帮过日子的事儿,而创业是上到关心公司发展,下到关心员工生活的事,其细致程度和琐碎程度胜过婚姻。”这是茅侃侃写在博客上的第一条名言。这其实也是他所出的书《像恋爱一样工作》中的内容,“摘出来先丢到网上看看会不会挨骂,丢人的话就赶快让出版社改”。

  茅侃侃的确很爱写书,即便再重要的事,他还是想先把书卖好,“那产品技术门槛太低,不敢说,要不别人又说我瞎忽悠。等着把这书卖好再写小说,现在写小说肯定没人看,大家都等着我说怎么创业怎么恋爱”。

  “换句话说,用最高效率争取到投资,以最佳实践考虑市场的发展细节,把用户伺候舒服了,“偏执”到底,才是天才在创业中最需要做的事。”茅侃侃笑着说。

  20xx年的摸打滚爬,在逐渐摸索中,他明白了:创业仅仅有天才是不够的,仅仅关注把技术和创新做到多牛也是不够的,真正的关键是要从生活中留心用户需求的细节,设身处地按照他们的习惯来设计产品和服务。

20xx年正能量名人故事:有一种脚步声叫大“善”

  在他住的房子的不远处有一个破旧的庙宇,里面住的全是平日以乞讨、卖艺为生的盲人,将近40名。但当时全国刚解放不久,人们的生活都不宽裕,连养家糊口都很不易,更别说有能力去接济他们了,因此他们的生活非常艰难,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情。

  每次一经过“瞎子庙”,他的心便隐隐作痛,想要尽自己的所能,帮助这些可怜的人。但他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简单的几次接济根本解决不了他们的根本生存问题,必须得给他们提供一份足以谋生的活计。

  于是,他不顾外人的反对,暂时放下手头上的工作,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开始每天往返于家中与“瞎子庙”之间,把这些盲人都组织起来,并自掏腰包买了多件乐器,将其中那些会吹拉弹唱的,组成了一个乐团进行集中培训,给予合奏配合上的种种指导。忙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里,他还要熬夜为乐团写歌,编排适合他们演奏的曲目。等这一切完成后,他又忙着联系演出单位和场所,并说服对方给予一定的演出报酬……而对于那些没有任何才艺和特长的盲人,他则通过各种关系,不惜降低身份到处求爹爹拜奶奶,最终靠着自己的“面子”和关系,把他们一个个安排进周边的橡胶厂、皮革厂、印刷厂和服装厂里。为此,他都跑烂了好几双布鞋。

  好在他的努力和奔走有了成效,“瞎子庙”里几乎每个盲人都有了一份足以养活自己的工作。因为有了稳定的收入,很多盲人的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巨变,先后搬出了原先那个破旧的庙宇,住进街上条件更好的房子里,“瞎子庙”也从此被废弃。

  这之后,每天晚上,当他下班从街上路过时,住在街上的盲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点亮屋内的灯,然后站到各自的大门口前,只为跟他打个招呼,问声好,为他照亮门前的那段路,如同迎接自己的亲人归来一般。而这几乎成了那条街上一道不变的温馨风景线,一直持续到他去世的那一天,从未错过一次。盲人们都说,那是因为他们能听出他的脚步声。

  他便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盲人们听出的那一声声脚步声名叫“善”。

本文来源:http://www.qingyiyi.cn/article/PxM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