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菊心
我在记忆的海洋里搜寻那些过去的春节,那些逝去的年味,年风年俗,年货年夜饭,春联鞭炮……可是,我发现,我不能忽略藏在记忆深处的那一场场新年的大戏。伴着徐徐拉开的戏幕,那开戏的锣鼓,正在记忆深处咚咚锵锵的敲响,那鼓点,依然那么动听、亲切、熟悉……
每年春节,节前忙碌,节后吃过各种美味的新年大餐,走完亲戚朋友,最期待的日子也就来了。
从正月十三开始,陆陆续续就有村庄开始唱大戏了。这可是一年一度乡下最热闹的日子,阳光总是很灿烂,迎春花的骨朵胀得饱饱的,人们穿着簇新的衣服,成群结队的赶往唱戏的地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春天的笑容。
那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虽说是小剧团,这样喜庆的机会,没有人舍得错过。对孩子们来说,重要的不是看什么戏,而是有了一个热闹好玩的去处。小时候的我,看戏似乎就是为了看那些演员化妆,那些花儿朵儿、闪闪发亮的头饰,对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丫头有着太多的吸引力。戏台大多是临时搭建的,很简陋,多少遮一点还是很冷的寒风。父亲是个戏迷,吹拉弹唱都在行,那时已经带领几个哥哥组织了唢呐队,有时也客串着唱上一段两段。碰巧戏班里有他认识的朋友时,他都会过去打个招呼,偶尔还会被邀请拉上一段弦子,我便可以借机走进后台,看那些演员如何化妆。说起来那些演员真不容易,缠头——用黑色的布条缠在头上、贴箅子——把在液体里泡过的假发贴在缠头布上再插上饰品,看上去就很受罪,像上刑一样,加上化妆,常常需要很长时间,然后,才可以花枝招展、风光无限的站在戏台上。受父亲的熏陶,我那时也可以很入迷的看一些片段了,这比和我同龄的孩子已经强了不少,他们大多不能静下心来看戏,只图热闹。
戏台下各种好玩的、好吃的,总是吸引着一大帮孩子的眼睛。插上染了五颜六色鸡毛的靡靡(一种可以吹响的小玩具),还有撒了五香粉的大绿豆是孩子们的最爱。那时我们邻村的一个同学,和他的姐姐、哥哥都挎个竹篮,篮子里放个小盆子,盆子里是大绿豆,二分钱可以买一小勺,五分钱可以买一大勺,用书纸卷个小筒盛好。这常常让我羡慕,不知我那同学家有多少好吃的大绿豆,他们也许有机会吃个够……
后来镇上有了影剧院,每年年后,从初八开始那里就有一场接一场的大戏了,于是,每个午后,我们一帮孩子都会跑去看戏。虽然剧院离家好几里,又没有自行车,全靠步行,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在那里演戏的都是县、市的剧团,比原来那些草台班子演得好多了,也就是在那时,我看了如《倔公公与犟媳妇》、《金鸡引凤》等关于改革内容的现代剧目,知道了不少豫剧名家。长大参加工作后,曾有幸见到倔公公的扮演者常通玉老师,看他排练过几个小片段,听他每次叫我小老乡,我都激动不已,感觉格外亲切。
到影剧院看戏自然是需要买票的,但是像我们这样场场必到,却是花不起的,于是,我们常常在剧院门口站上老半天,寻找机会趁人多、把门人不注意时混进去。那时邻村有一个哑巴,有时为了看戏会和看门人混得很熟,帮看门人把门检票。那人虽不能说话,心眼却好、人也机灵,我们在旁边悄悄向他招手,他就走过去,我们还不知该怎么和他交流,他已偷偷冲我们展开攥在手中的一两张废票,很无奈的样子。然而没多久,他就会趁人多检票员忙不过来时,一把拉过我们,把我们推进剧院。也有时候,剧院的门把的太严,我们没能混进去,就只有等到快要散场时不收票了,进去看个戏尾巴。
节后的假期,我们似乎每天下午都是在剧院度过的,以至于后来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游记,我便仿着《参观人民大会堂》写了一篇《参观影剧院》竟然还成了优秀作文,被老师在课堂上念。
现在有了电视、电脑,可以很轻松地看任何一场戏了,可是,我们却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兴致。
然而,那流失的岁月,那一段渐行渐远的记忆却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伴着徐徐拉开的戏幕,一直敲着开戏的锣鼓,那鼓点,依然那么动听、亲切、熟悉……
【点评】本文文风朴实自然,娓娓道来,很用心的截取一个属于当地民俗的镜头—看社戏,以免落入千篇一律的俗套。将幼时过大年看大戏的兴致勃勃和开心快乐,很自然的传递给读者,让人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脉络清晰,文字简练。结尾令人回味,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正在阅读:
记忆里的春节—看大戏07-18
风景这边独好作文500字07-16
一句名言的启示作文600字07-17
记叙文范文800字高中三篇07-18
读《我会七十二变》有感500字07-16
我的妈妈作文350字01-08
踏雪赵公山11-26
我愿意做一颗螺丝钉作文800字07-16
我们班的小能人作文500字07-16
小盘子也有春天作文400字07-17
说明文作文范文4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