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故乡

时间:2022-07-18 00:08:4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当新闻报道一条条对准十一长假那瘫痪的高速时,我已坐火车到了曾经生活近十年的地方,这里是我的出生地,有我朦胧的记忆,有温暖的亲情,还有那个记忆中的村镇——先生店。

  一条长长的水泥马路,平坦地连接着先生店和六安市之间二、三十分钟的车程。车停下,竟然是表弟家的门口,大舅舅早已站在门口迎接了。从合肥市赶过来的爸妈哥嫂,从金寨赶过来的小姨,几十口在这里欢聚一堂。表弟的屋子很大,虽是几十口人,却并不显得拥挤。九十多岁的姥姥以前个子比我高,现在却比我矮了不少,大概人老了都会缩回去一些吧,但依旧精神饱满,看着很健康。上一次见姥姥是XX年以前的事了,那时,我把她接到北京,带着她看了天安门,看了毛主席,看了天坛地坛等很多风景名胜,那时她那么开心,走的时候,恋恋不舍地叮嘱我要回去看她,我答应了,却一直没能回去。而今,站在她面前,她已不认识我了,却问:“你是谁啊,我怎么不认识你啊?”心里忽然一阵难受,忍住眼泪报出名字的时候,好在姥姥一下子就想起来了,拉着我的手不放,立刻欢欣鼓舞。

  及至吃饭时,虽有一张大圆桌,却怎么也坐不下啦,于是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悉数上桌,舅舅家的儿子孙子却都一律坐不上桌啦。吃着吃着,忽然想起舅舅那两个可爱的孙子,看着我们大吃大喝那么满满地一桌平时有可能吃不到的好吃的,竟能一声不吭地自己玩,心里很有些过意不去,但也深知这时候即使我下去,让孩子们上来坐,大舅也必然是不肯的。这就是乡村的淳朴之风。想起在北京,即使我们大人不上桌,也要把孩子放在最好的位置,对孩子的过于溺爱,倒培养了很多“小霸王!”真是差距太大了。虽怀着歉意,却食欲不减,边吃着在农村算是很昂贵的特制小猪肉,边听大舅介绍说这盘中的黄鳝是刚从地里挖出来的正宗土黄鳝呀,而那盘虾也是塘里捞出来的土虾,大舅妈的手艺本来就好,再加上这些地道正宗的好食材,我们个个像土匪进村似的一顿猛吃,好在几十道菜根本吃不完,孩子们也就也能在我们吃完后照样有滋有味地大吃一顿了。

  女儿嚷嚷着要去看看小动物们,这是她此行的最主要目的。我说她幸福,小小年纪就走遍中国,而她却说还是我幸福,羡慕我从小就能看见鸡鸭鹅猪什么的,她说唯一的一次见过猪就是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载着猪的货车疾驶而去,她碰巧看了一眼而已。好在亲戚们都已经开始了绿色农业开发,建起了养猪场,养鸡场,蔬菜大棚等,沿着消毒的石灰路一路走过去,女儿大大地满足,酷爱干净的女儿一点也不埋怨臭味难闻,兴致勃勃地参观,还跑到田野里的羊群中摸着小羊,开心极了。

  这片土地就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我在寻找着幼时的影子,曾经居住的房子,曾经长过浮萍和菱角的池塘,曾经走过的田垄,曾经欢笑的院子,曾经奔跑过的小路,曾经翻晒过的稻场,曾经朗朗读书的小学校园,曾经站在水中洗衣服被无数调皮的小鱼啄腿的小河,曾经一起打闹的玩伴......然而,童年的记忆都浪打风吹去,或许,只有那些草,那些树,生生不息,愈加繁茂!那记忆中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丰腴竟然也瘦了许多,但河里的水还是柔柔的,清清的,不知昔日的鱼儿今天又在何方?是和我一样也飘泊去了四方吗?也会偶尔带着万般情结,回来探望吗?

  有欣喜,有失落。静静在走在杂草深深的小路上,昔日两边的水稻田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农业的种植和养殖,为了消毒起见,泥土渣石混合的路上也撒满了白色的石灰,昔日欢歌笑语的一个个农家的院子也再难见到,居民们都搬到镇上住起了几层楼的钢筋水泥房,剩下个别破落的茅草屋零星地伫立在曾经的村庄,显得孤独而落寞 。     

  曾经读过几年书的小学,以前叫先生店小学,如今因为希望工程出钱捐建了一层楼,改名叫先生店希望小学了,一间间茅草房在每一个传说地震的日子里,尤显得惊慌不安,于是全校师生便会在校园里站上一阵子。而今,立在眼前的是和城里一样的教学楼,令人惊讶的是每一间教室里还配备了不知是电脑还是电视的电子设备。我满怀着一种独特的感情寻觅着,终看见那颗颇有年龄的树和古老的井,虽然在我遥远的记忆中早已没有这些,但仍然相信那就是曾经的遗迹,仍然满怀着感情地去跟它们合影留念。记得在这所小学建校60周年的时候,恰逢我回到故乡探亲,全校师生坐在大操场上,我也悄悄地找个角落坐了下来。台上,多年来支持学校建设和教育的农民企业家坐成一排,好不壮观。听杨明好校长激情洋溢的发言,感谢大家对学校的支持,然后宣读哪位捐了多少块砖,哪位赠送了多少包水泥、课本等等,这真是一场别开生面而又颇为感人的校庆会。就是在这次会中我得知,原来这所学校竟是由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但这样的说法出处在何方,依据在哪里?在最近的搜索中,我尚还没有找到。而这所小学培养的学子,如今却在祖国各地了。在北京,我就遇到这样的几位学友,甚至有一位如今还拿着国务院津贴了。他们跟我说,竟然还是我妈妈的学生。想起那句话: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农村曾经贫瘠的土地,也一样可以培养出栋梁之材!

  寻觅中,有着太多的感慨,以前说物是而人非,用在这里却绝不恰当。我从一个懵懂的小女孩,长成今日四十岁的妇人,这里也经历了改革的巨大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地理位置上的经度纬度没变,而人心,人的精神风貌,乃至所有的沧海桑田,又岂可同日而语!看看一排排陌生的楼房,整齐的铺面,笔直的水泥路,家门口停着的轿车,家里现代化的设施,记忆再也不能找回了。而晚餐,是又一场隆重的聚会,堂哥堂姐,叔叔婶婶,侄儿侄孙,饭店的包厢也是不能完全容纳的,大家不在乎有没有座位,不在乎吃了多少,聚在一起的那份融融的亲情,那份血浓于水的真挚,是哪里也找不到的。及至夜幕深深,踩在坚实的大地上,仰望天空,一轮明月当空照,恐怕只有这高远的天,只有这明亮的月,亘古不变了......

  用着和北京一样的热水器和抽水马桶,睡着和北京一样舒适而洁净的大床,没做梦就迎来了清晨的朝阳。匆匆地去赶一回农村的逢集,在熙熙攘攘中买回了一点地方的狮子头、糍糕等早点,喝着弟妹起早熬的大米粥,嚼着她自制的腌豇豆,饱饱地暖暖地出发去距离15里外的大舅老舅家,却不忍回头去看一眼站在门口依依不舍的姥姥!

  大舅家就在马路边,各道门敞开,屋内却空无一人,小小的院子里有两颗大大的桂花树,枝叶繁茂,开败了的桂花犹挂满枝头,显出生机勃勃的样子,依然有缕缕的香气随风入鼻。正陶醉间,大舅散步回来了,骄傲地说着学生送给他的那颗1982年培育的桂花树,大舅因在一次农活中误伤左臂,成了残疾人,却身残志坚,自学成才,一举在六安市的恢复高考第二年考了全县第一,但印象中可能是因残疾的缘故,似乎他并未被录取,但他连考三年,三年状元,惊动县城,县里的重点中学聘请他去教书,但他考虑再三,还是留在了乡村,做了一名乡村小学的校长。如今年届退休,他的学生也该如这桂花树般枝叶繁茂了吧。他说这里民风淳朴,基本也可以门不闭户,路不拾遗,比起大城市要好多啦。而他家的院子也不像别的农户家里全用水泥铺平,而是只用水泥做了走廊,中间的大部分都保持了泥土的原貌了,是我很喜欢的那种感觉。出于对于过去文人所说的“居不可无竹”的认同感,他家门口也栽了一片棕竹,茂盛地长着......

  沿着弯弯的小路,路过有着许多鹅的池塘和一片玉米地,走不多远,就来到了老舅家,宽敞的院子里,喂的有鹅,有鸡,还有狗,老舅为了我们的到来杀了三只鸡和一只长了四年的老鸭,在附近不远的二女儿一家回来了,在六安打工的儿子和媳妇都回来了,连远嫁江苏张家港的大女儿也凌晨三点独自开车赶回,和我们一起共进午餐。这餐饭里,有着朴实的舅舅舅妈的心意,有着暖暖的情,有着浓浓的味道。吃起来就格外地香甜!吃到最后,我们一起抢着吃大铁锅里的锅巴,那份开心,几十年不曾有过!

  小表弟当向导,带我们在附近转了转,给我们讲着田野,讲着池塘的美,菜园子里的青菜,黑辣椒,还有不知名的花,池塘里的洗衣服的跳板,给城市长大的老公无限新奇,我也倍觉亲切,不停地拍照。然时间紧迫,晚饭安排在六安市的大哥家里。吃完晚饭,还要赶回合肥!我们必须匆匆上路了,老舅妈带着我们到她家的玉米地采了新鲜的玉米,嫂子又象发现新大陆似的,贪婪地采了很多可以包粽子的聊叶。老舅家的隔壁邻居听说我们爱吃玉米,也送了满满一篮子过来,我们拎着大包小包,带着无奈的眷念,慢慢离开,正要上车,却见一辆黑色的越野车风尘仆仆地赶来,表哥表姐从车上下来,表哥从江西回来过节,听说我们回来,特地赶来见一面,见到了,却几乎没有一分钟,就说再见了,那一刻,我自责不已!

  而乡村之行,到这里也就结束了,坐在车里,看着渐渐远去的田野,看着亲人们逐渐模糊的影子,故乡呵,却不知何时再相见? 

本文来源:http://www.qingyiyi.cn/article/lmD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