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元宵节读后感

时间:2022-09-29 13:16: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那么读相关内容是否感觉有很多东西可写。不妨先去看看别人的阅读心得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传统节日元宵节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传统节日元宵节读后感篇一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都会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猜灯谜代表着只要把花灯上的谜语猜对了,那花灯就归你了。你看,多有趣啊!

  元宵节的傍晚,夜幕降临,大街小巷上处处热闹非凡,男女老少们不约而同地拥上街头,平静的街道上顿时变得人山人海,各种车辆在小路上川流不息。没错!他们都是来欣赏美丽的花灯的。

  当然,街道上早就准备好了各种大大小小、绚丽多彩的花灯。有一串串小小的花灯,像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珍珠挂在枝条上;有一盏大老鼠花灯,像传说中的巨人……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盏大老鼠花灯。它的身体有六七米高,足以达到两层楼的高度。真是巨大无比!它带来的吉祥也不少呢!瞧!它左手拿着一个玉如意,右手拿着一个金元宝,屁股坐在一个写着“恭喜发财”的金子上。那只大老鼠好像在说:“祝大家新发财,万事如意!”你看,它多可爱呀!其它的花灯也跟大老鼠花灯一样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多么热闹的元宵节,多么漂亮的花灯。我爱这欢乐的元宵节,我爱这好看的花灯!

传统节日元宵节读后感篇二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xx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20xx年6月14日,北京市怀柔区、密云县,山西省柳林县,河北省蔚县,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泉州市、晋江市、仙游县、连城县,甘肃省永昌县,青海省乐都县申报的元宵节(敛巧饭习俗、九曲黄河阵灯俗、柳林盘子会、蔚县拜灯山习俗、马尾-马祖元宵节俗、泉州闹元宵习俗、闽台东石灯俗、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永昌县卍字灯俗、九曲黄河灯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71)。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感悟: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传统节日元宵节读后感篇三

  月圆、汤圆、灯圆、人圆,团团圆圆过元宵。今日的元宵节我们虽然没有和自己的家人团圆,但是我们却和同学们度过了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集体的元宵节!

  今晚的节目真是精彩,有女生表演的《千手观音》,他们的动作一致,一招一式都是那么优美。还有刘敏旖和童凯峰的对歌《别傻了》,悠扬的歌声在教室上空缭绕,大家跟着曲子打节拍,跟着哼唱,似乎每个人都成了一个个小音符,在音乐的国度中飞翔。恽律,叶丰,康欣怡表演的小品《扔汤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最后扔出的汤圆里面竟然还有奖呢!中奖的同学眉飞色舞,而得到怪脸的同学则哭笑不得。其他的节目也都很不错,大家都经过了精心地编排和热情地表演。

  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都融入了这种传统节日的气氛之中,因为我们就要毕业了,今后也很少会有这样的机会全班同学一起过元宵节阿。五年级下半学期是最后冲刺的阶段,学习生活十分紧张,大家都作好了认真学习的思想准备,然而今晚的活动使我们觉得在紧张中还带着那么一丝甜甜的味道,舒缓了我们紧绷着的神经,今晚我们真快乐!

本文来源:http://www.qingyiyi.cn/article/U1n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