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为帮扶村寻找脱贫致富的新思路
4月13日 星期五 阴
今天到联系村山河乡王庄村走访了几户农户,有老党员,有贫困户,也有在当地属于富裕户的。在走访中,老党员对党的朴素感情、贫困户生活的无奈、富裕户生活的幸福,让我感触良多,引发了我的思考。
老党员文兰英家中有8口人,种植了8亩农作物,有11亩退耕地,家中收入靠退耕地国家每年补助的220元(20元/亩)和儿子周国平农闲打短工一年收入4000元至5000元,供四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很紧巴。周国平很务实,加之与人交流的能力又好,日子本该过得富裕一点,却因为他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固定的务工场所,只能临时打短工,收入不稳定,家中生活困难是难免的。但即使这样,一家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很感染人,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加入党组织的文兰英,对党怀着真挚的情感,一再发自内心地说着感谢党、感谢好政策的话,这使我们年轻党员很受教育。
又走进村民王长生家。新修的砖房宽敞明亮,家具、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王长生家共有6口人,家中只有王长生和老伴领孙子念书。两个儿子和一个儿媳在杭州已打工多年,他们月工资均在4000元以上,去年又在城里买了房,老伴陪孙子在县城读书,平时家中就王长生一人。儿子每月定时寄来几百元的生活费,王长生说在村里根本花不完。王长生的生活是村里人最羡慕的滋润生活,劳务输出这个“铁杆庄稼”使王长生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通过走访调研,与干部群众座谈交流,给我的思考是:物质扶贫只是“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才是“本”。鲜活的实例证明了劳务输出是真正的“铁杆庄稼”,王庄村的脱贫致富要从“务工”中找突破口,变“输血”为“造血”是根本举措。为此,确定今后的工作重点:一是摸清全村劳动力现状,特别是有一定文化基础、有外出务工意愿者的现状;二是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村民提高素质,掌握技能;三是尽早与工业园区对接,为富余劳动力找出路。我们在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将不遗余力地抓好劳务输出工作,为王庄村整体脱贫致富寻找新的出路和希望。
民情日记:城市低保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的救济制度的改革与深化,是国家为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而建立的一项制度。驻原州区北塬街道办事处东郊社区工作组自5月21日进入社区开展工作以来,在与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交谈中,听到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今年以来市(区)城市居民低保保障金停发所引起的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和问题。5月28日上午驻东郊社区工作组组长魏晓东(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在社区干部陪同下,深入二组晏维仓等6户原享受城市低保的居民家中,通过实地查看和面对面交流,了解和掌握因城市低保保障金停发对低保户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生产生活困难。
我们在71岁的晏维仓老人家中了解到,他全家5口人,无固定收入,仅有儿子、儿媳在市(区)打临工,两个孙子在上中学和小学,为购买养老保险,不得已向亲友借钱缴费。低保金停发对孩子上学及全家生活影响较大。
在曾治霞(女,残疾人)老人家了解到,全家8口人,仅靠大儿媳王英1人在砖厂搬砖维持生计,家中还供2名大学生,2名中学生在校学习,每年学费就需2万余元,年过七旬的丈夫每天要到市区捡垃圾卖钱维持生活,老两口住房破旧,已成危房。低保金停发给其全家生活带来严重困难。
在翟凤英家我们了解到,全家6口人,分3户,共同享受城市低保,仅有小儿子1人在同心县打工,全家还供中专生和高中生各1名。据翟凤英老伴舒国勤讲,1992年建中包铁路时征地,每亩补偿款为4000余元,原乡、村两级组织截留每亩20xx元,用于发展第三产业,说是农户参与分红,而事实上因三产严重亏损,从未兑现资金,1995年7月政府给失地农户发放的城市粮油供应证,仅使用了6个月而宣布作废。舒国勤认为,自己全家享受的低保是用土地换来的,但享受低保很是受气,现在符合低保政策的与不符合低保政策的“一刀切”停发,很不合理,希望市区政府尽快加以解决。
我们在走访居民郭秀莲家时,她本人对现行低保审核很有意见,据郭秀莲讲,她全家3口人,两个孩子均在市区打工,自己1人因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加之丈夫去年因心脏病去世,自己1人生活无固定经济来源,多次申请低保都无果而终。迫切要求各级组织帮助解决。
通过实地走访,我们深深感到,建立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暖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抓紧完善落实城市低保制度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从践行“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低保工作当做大事来抓,作为实事来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贫困居民家中。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采取如下对策:
一要构建低保工作新机制,解决低保工作“脱节”的问题。城市低保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来确保工作的开展和深入。一是要规范工作机构。重点加强社区居委会工作队伍建设,积极搞好现有低保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技能。二是要规范工作程序。低保工作政策性强,申报、审批和动态管理等一系列程序既十分繁杂而又相当具体,要规范、完善工作程序,无论是低保对象的申报、审查、审批程序,还是低保资金的安排、管理、发放、决算程序,都要规范和完善,加强监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准确。三是要规范工作体制。要明确各级民政局、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在城市低保工作上的职责和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避免出现相互推诿和扯皮。
二要必须把城市低保管理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完善措施,提升低保管理水平,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或降低门槛。要坚持动态管理、分类施保。享受低保不是终身制,符合条件者,享受低保,不符合条件的,不享受低保。
三要兴建社会救助新体系,解决低保工作“脱档”的问题。城市低保制度解决的仅是城市困难居民的最低生活困难问题,解决不了低保对象家庭的突出矛盾和根本贫困问题。为了弥补低保制度的缺陷,应从反贫困的高度,在实施城市低保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救助新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困难居民的生活困难。
民情日记:结对帮扶 重求实效
早上起床在房东家周边散步。才六点钟,路上就不断有农用车辆经过,田地里已经有人在干活,不时有过往群众向我打招呼,这让我很欣慰,看得出岔河的村民很勤劳,也说明我们这两天的走访有了效果,仅此点,脱贫奔小康就大有希望。
走访比原定计划提前了半个小时。雨后的道路满是泥泞,领路的村支书李广振提议边远的村庄就不去了,我坚持要他带我去所有没到过的自然村庄、所有还没有走访的贫困户家。一路走下来,大多数被访户对我们很热情,就像家里来了客人一样。但也有少数贫困户有点冷淡,交流不积极、不主动。在一位高姓村民家,女主人接待我们,正当大家在院子里交谈时,回家的男主人进门从前屋推了自行车就往外走,无视院子里访客的存在。遇到这样的尴尬,我并不感到特别意外。“一对一”结对帮扶实行已久,大多数帮扶的同志只是到帮扶对象门上看一看,送点钱物,而没有帮助贫困户想办法,找路子,解决实质性问题。而这还算是不错的了,据我所知,有极少数同志只是到贫困户门上走一下,目的是“交代”帮扶对象:“上面若询问结对情况,就说我来过了”。帮扶对象户对此早就习以为常,对帮扶人员已不抱什么希望,反倒觉得是打扰了他们。
结对扶贫,本是一件好事,该怎么把这件事情做好呢?
结对扶贫,首先在于心连心。党员干部在结对扶贫中,不但要身入,更要心入;不但要身到,更要心到。只有这样,结对户才会把我们当作自己人,才会与我们无话不谈,也才能有的放矢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不然,结对户始终在心理上与我们有距离,有话也不讲,我们就成了“户外人”。比如那位高姓村民,被我反客为主留下后,从一开始很不情愿地坐下、漫不经心地回答我的提问,到逐渐打开话匣子谈自家的情况,再到请求帮助他致富,就很能说明结对扶贫重在交心的道理。
结对扶贫,关键在于解决问题。扶贫人员要“沉”下去,不能做“浮萍”,既不能搞“应付式”,也不能仅是给钱给物的“慰问式”,而是要根据困难户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之需、找到致富之道。对老弱病残人口家庭,帮扶人员要积极协调后方单位和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在生活、医疗、就学等方面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帮助。对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要把着力点放在内生式扶贫上,帮助就业无门的贫困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并为他们联系就业岗位;帮助有创业意愿的贫困人员,选准项目,办理手续,联系扶贫贷款等,让他们轻装上阵去创业;帮助“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人员,树立积极进取的志向,重拾对生活的希望。
做好这些工作,要求我们的帮扶人员素质高,见多识广,头脑灵活,自身经济条件好,能够帮助群众找到就业创业的门路,这样,才能有效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而现有挂钩帮扶人员中有很多教师、普通党员、村干部,他们中许多人本身就很困难,自己尚且致富无门,哪有什么能力帮扶他人?如果不是因为全区有2.4万户、7.6万人的脱贫重任,我们也不会安排这类同志承担挂钩帮扶任务。我们对这类同志的要求是,对帮扶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履行好“调查员”、“信息联络员”的责任,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所在单位或区扶贫办,依靠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想到前些天我安排区扶贫办在宿豫政府网开辟 “扶贫帮扶人员必读”,更觉得很有必要做好这件事。就调研中我发现的问题来看,栏目设置还趋于简单,需要进一步充实、优化,使其成为扶贫工作政策解读、信息传递、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
鉴于扶贫结对的现状,这几天,我一直在盘算,我们是不是应该在落实现有扶贫工作方案的基础上,遴选扶得起(有劳动能力、致富志向)的贫困户作为第一批重点扶助对象,安排各级党政领导、区直部门中层干部作为帮扶人,推进“精装版”、“升级版”的扶贫结对工程呢?如果这项工作搞好了,就能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致富。
三天的走访中,遇到好几位孤老。他们缺人照料,却又恋土难移,不愿到镇敬老院生活。他们的境况,令人牵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这类人群将会越来越大,怎么解决好他们的生活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新课题。记得在浙江招商时,有老板对我谈到过他的善举:他救助了20多个孤老,本不求回报,但有的老人主动立遗嘱把财产赠与他。我认为,这种方式值得借鉴。在政府兜底救助的同时,对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我们可以尝试特殊的结对帮扶办法,动员有实力的爱心人士对它们进行有偿帮扶:帮扶者与这些孤老签订赡养协议,经公证后,帮扶者为孤老提供高于政府标准的救助,或把老人送到区老年公寓供养乃至接到自己家里生活,孤老百年之后,其房产及其他财物由帮扶者继承。这只是我的初步设想,究竟能否行得通、办得好,还要通过实践去检验。
从三天来走访农户掌握的情况看,无论是贫困户,还是一般农户,生产生活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需要提供一定的帮助,这让我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农民要致富,集体是支柱。岔河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主要收入来源是几间门面房及数十亩鱼塘租金,去年全年收入仅6万多一点,村里基本上没有工业项目,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能力不强。据我所知,岔河村的情况在全区面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就要求挂钩帮扶单位和挂钩企业加强与村居对接,落实高效农业、村组工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帮扶项目,帮助村居发展集体农场、集体工业,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使之能够有效发挥救助特困户、带领群众富的作用。
三天的驻点调研结束了,但好多扶贫工作才刚刚开始。一定能够做好!我相信自己,也相信宿豫参与脱贫奔小康结对帮扶的所有党员干部!
正在阅读:
2021最新帮扶村民情日记09-22
静静的夜晚07-18
青蛙的自述作文400字07-16
享受孤独作文800字07-15
落叶作文450字07-16
端午节包粽子的作文700字07-18
执着07-17
青年节作文——人若有志万事皆可为05-13
小学五年级寒假作文:冰河游记07-18
你在我心中最美作文07-16
秋景作文600字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