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设障透析及对策

时间:2022-09-03 07:08: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要求具有“分析综合”能力,包括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笔者综观17份(上海卷除外)XX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选择题,都是根据语境提供的已知信息进行科学的猜测、选择、推演,从而破译未知信息。命题人都在文章细节处大设迷障,干扰分析。笔者分析并归纳出命题人以下五类设障方法。  

  一、顺序:颠倒、混乱  

  命题人故意颠倒事情进展的时间,调乱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人为地制造选项错误。  

  1.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江苏卷第8题c项)  

  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可见“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与原文中的时间先后不符。  

  2.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浙江卷第14题d项)  

  “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一说有误,应是先“儒”后“释”。  

  3.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辽宁卷第10题b项)  

  原文为“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可知,是高祖先有吞并江南之志,然后伐陈,以擒为先锋,陈述是颠倒时间。  

  4.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全国卷ii第10题b项)  

  按文段是王昙首先有“贡献”,太祖欲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王昙首先婉拒不受。此题是叙说语序不当。  

  要应对此类题目,应理清事件进展的先后顺序,可以对事件进行大事年表式的简要罗列,迷障就自然而然地破解。  

  二、事迹:遗漏、添加  

  命题人故意遗漏或随意添加事件行为,导致理解题的内容无法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  

  1.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  

  (全国卷ⅲ第6题c项)  

  原文“绍以书谏”、“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不以为然”,取消了“绍以书谏”这一重大行为;“心中不悦”与文章“虽谦顺以报之”不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文中无此信息。  

  2.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  

  (福建卷第6题b项)  

  原文中并无“态度偏激,心胸狭窄”的信息。  

  3.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  

  (重庆卷第10题d项)  

  原文中并没有叙写晏子“刚正不屈”的一面。  

  4.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  

  (江西卷第12题a项)  

  原文“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分号表明民众的赞扬和批评是施政的两个重要依据,表述中遗漏了一半重要信息。  

  要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应全面疏通文意,罗列事件清单,然后针对选项中内容,在原文相应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字词,比对无误则正确。  

  三、因果:强拉、臆断  

  命题人对原文的事件与行为主观臆断,或把本不构成因果关系的几个事件强拉硬扯,形成既定事实,以误导考生。  

  1.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全国卷ⅰ第10题d项)  

  “以遏制秦桧”的“以”表示前面内容为“遏制”的目的,但原文无法推断出此结论。  

  2.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北京卷第10题d项)  

  “令行禁止,诉讼锐减”是韩延寿执政的结果,但原因并非“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韩延寿以礼让教化百姓,尊崇古礼,尊贤下士,对待下属既恩德丰厚又纪律严明,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3.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广东卷第8题b项)  

  皇帝并不是因为周访的性格而提拔他,更重要的是他有才能。  

  要应对此类题目,应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或暗示前因后果的虚词,如“以”“因此”“为此”等,同时剖析原文内容的内在关系能否构成因果关系。  

  四、词句:误解、偏差  

  命题人有意无意地错误理解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对常见的多义字词或古今异义词浅显理解,导致内容理解上的严重偏差,以偏概全。  

  1.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湖南卷第12题b项)  

  原文“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是说其入狱犹如穿戴整齐躺在竹席上一样恬然自安,而不是“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本句关键要注意一个“视”字的理解。  

  2.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广东卷第8题d项)  

  把文中的“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其实应理解为听取别人的建议。  

  3.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山东卷第12题b项)  

  原文“余窃面倩邻妇为者”指自己从家里偷来面然后让邻居做成饼,而不是“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表述忽略了关键句“倩邻妇为者”的含义。要应对此类题目,应特别关注原文中的一词多义字词及古今异义词。  

  五、对象:杂糅、失当  

  1.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广东卷第8题a项)  

  弄错对象,“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封周访是“振武将军”。  

  2.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四川卷第10题c项节)  

  原文“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只是郑氏得官很多,没有说王氏这个对象。  

  3.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安徽卷第10题c项节)  

  原文“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说明韩休敢于当面指责萧嵩,二人关系不和谐,对象关系陈述失当。  

  4.“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天津卷第14题c项)  

  原文“复惧宋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章君“惧”的对象是“后人”,而不是“来义塾读书的人”。  

  此类题目是针对文中人物众多,时间紧而不易理清头绪而设置,所以考生只要耐心地理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可以轻易地找出错误。  

  综观以上试题,大部分命题是针对考生思考问题不深入,流于表象,尤其是在阅读文章时不细不实的情况而设置。考生切不可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想象去判断,应对命题者的设障方法心中有数,更要静下心来,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比照、辨别,要读懂全文,理清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大体正确背后的细微差异,这样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设障迷雾也就自然烟消云散,考生解答文言文的理解题也能得心应手了。

本文来源:http://www.qingyiyi.cn/article/7G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