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古诗文的魅力穿越时空在中华大地上绽放灿烂的光彩。它们是文化的缩影,历史的沉淀,每个人都是怀着虔诚的文化情感去品读它们并从中汲取营养的。
诗文带我们领略旧日祖国的风貌。君不见“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君不见“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热闹场面,君不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清幽小院,君不见“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雨景,君不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漫漫黄沙,都隐入精美的线装本,流淌在竖排的正楷中……
诗人的品格往往与诗歌相联系,诗中反映的是一个个亘古的精魂。“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体现的是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超脱物外的淡泊,“会挽雕弓如满月”“醉里挑灯看剑”是杀敌报国的热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对国家前途的关心。诗歌成为文化的载体,仿佛美术工笔,将文化勾勒得愈加清晰。
自古以来,诗文都是情感的寄托。我们向往金风玉露般的爱情,我们推崇“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的友情,我们守候“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亲情。更高一层面的就是士人对“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不懈追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所羡慕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苍生的幸福。“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若求不得高官,即使只是一个小小县吏也要发光发热,驱散人间寒冷。当然,面对朝廷的轻视,也有人选择归隐,归隐于桃花源,放白鹿于青崖,抑或坐卧小石潭边,不为世俗所累,只为后人留下一个种豆南山的身影,不愿与污浊同流,情感便寄托于文。与诗文同伍,需要莫大的勇气。
诗歌凝聚了先贤的智慧,传承了千年的文明。“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方可成功,“满招损,谦得益”告诫世人要谦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揭示存亡之道。
诸子百家,纪实讲学,流传的文章数不胜数,更加增加了文化的实用性。道家庄子带我们领略“庖丁解牛,神乎其技”,儒家更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墨家“兼爱”“非攻”成为统治者的必修课,公输家将公输班的斧工详载史书……
诗文已浓缩为一个文化符号,文化在诗歌中绵延,两者融为一体,不可分离。
正在阅读:
光焰万丈长作文900字07-15
这就是我作文500字5篇07-17
阅读使我更快乐作文500字07-16
关于故乡情作文07-18
学会低头看路作文600字07-16
拔牙02-05
我家的芦荟作文400字07-16
我的植物朋友作文350字07-16
一堂快乐的语文课作文600字07-16
一封家书表孝心作文1000字07-16
原来没有那么简单作文800字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