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作文指导:为什么鲁迅故事里的人物总是那么“奇葩”

时间:2022-07-18 09:50:5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本文作者:邹郎(微信公众号: 点墨斋写作教室),已获作者授权转载。】

  我们在故事里,见惯了许多“奇葩”人物,譬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个穷困得无力谋生的读书人,迂腐可笑;阿Q,一个无可救药的流浪汉,卑劣愚昧;祥林嫂,一个失去孩子的再嫁寡妇,卑微可怜……

  和许多英雄小说里大善大恶的顶级人物不同,这些市井小人物地位卑微、数量众多且平凡无奇,然而厉害的作家们却生动地将他们刻画成人群中唯一的“奇葩”,并且在读者看来,这些离日常生活太遥远的人物完全是真实可信的,这其中到底暗藏了什么写作技巧呢?

  今天我们就借鲁迅的作品来研究故事人物塑造的基本原理。

人物塑造的基本原理一:我们都喜欢奇迹的故事,“奇葩”的角色,奇特的性格。

  为什么我们喜欢故事?因为我们太了解自己的生活,突破现实的狭隘,我们想了解别人的生活,想见识那些陌生的世界、体验那些陌生的情感,所以,我们喜欢别人的故事。

  然而,因为我们太平凡,生活太平淡,于是更加向往那些挑战世界、主宰命运、改变生活的英雄,所以,我们喜欢猎奇,喜欢扎根于现实世界却又超越平凡的奇人异事。

人物塑造的基本原理二:再平凡的人物也有不平凡的特征,再平淡的人生也有不平淡的故事。

  尽管我们喜欢猎奇,但故事的主角不能千篇一律都是生活的强者,那样不但会让人审美疲劳,也会让人产生怀疑——任何一个成年人都明白,故事里都是骗人的,没有那么多王子和公主,也没有那么多人间英雄。所以,如常所见,我们身边更多的故事发生在平凡人的身上,只是作者让我们看到他们身上不平凡的闪光点。

  那么,如何才能展现平凡人的不平凡呢?按照之前关于人物描写和塑造的区分,我们从两个方面着力。

  描写——找到这个人物最为与众不同的特征。

  据说福楼拜当年教莫泊桑学写作,其中一项练习就是带他到大街上,让他用一句话随意描述一个人,要求是福楼拜能够据此准确地判断出描述的是谁。显然,这要求写作者具备极为敏锐的生活洞察力,我们先看几个鲁迅笔下的人物:

  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站着喝酒,说明穷,没法在包房里慢慢喝;穿长衫,说明是读书人;唯一,说明咸亨酒店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如果你见到这样的人,那一定是孔乙己了。

  阿Q: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

  头皮上,说明没有发髻覆盖,清晰可见;不知于何时,说明疮疤颇有历史,一般人伪造不得。

  祥林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提竹篮的女人常有,破碗不常有;拄拐杖的女人常有,又长又裂的竹竿不常有。单凭这两手之物,读者肯定一眼将她从大街上认出。

  寥寥几笔,展现了鲁迅非凡的功力。当然,描写本质上属于作者的主观感受,人物塑造的关键在于他拥有自己的欲望和恐惧,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故事。

  孔乙己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在酒店里喝酒,教店小二写字,因为偷窃而挨打等等。与所有穷苦人一样,饥饿和生存的原始欲望激发他一步步向前走,然而由于读书人的特殊身份,妄图被尊重的深层欲望让他的故事和形象与其他穷苦人截然不同。同样,阿Q、祥林嫂的故事尽管相对复杂,但同样毫无传奇色彩,只是因为他们身上深层的欲望和恐惧(阿Q是对权势身份的欲望,祥林嫂是对礼教道德的恐惧),使得他们的故事也拥有特殊性和寓言性。

人物塑造的基本原理三:人物以行动改变世界,故事以行动揭示性格。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独特所在,不惟形象有别,更在性格特立。我们曾说过人物的性格魅力就是故事的精髓所在,然而,性格并不能通过描述“xx是一个怎样的人”表现出来,这样缺乏说服力。人物是生活在现实世界和人际关系中的,所以性格必须通过行动去揭示。

  但这还不够。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譬如企业招聘员工,笔试已然分辨出候选者的能力高下,然而企业往往需要安排面试,并且面试问题往往与笔试相差不远,这是为何呢?

  理由就是,企业需要通过面试来辨别候选者的性格。面试官需要亲眼见到候选者的行动,尤其是压力环境下的行动。

  所以,真正表现性格的途径是将人物置于压力之下,让他自主选择与行动。

  我们从孔乙己、阿Q、祥林嫂三个人物身上寻找一种共同的压力,通过他们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性格差异:

  《孔乙己》:

  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阿Q正传》:

  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

  阿Q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

  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容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

  《祝福》: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

  一个说。“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同样面对嘲笑,面对人生中最痛苦的那块“癞疮疤”,孔乙己是紧张、不知所措;阿Q是反击,反击不成就“精神胜利”;祥林嫂是忍耐,暗下决心去“捐门槛”。三种不同的选择,鲜明地表达了他们各自的性格。

  事实上,我们无时不在或隐或显、或弱或强的压力中,日常生活迫使我们做出选择与行动。然而在故事中,我们需要更加“精挑细选”,只有找到最独特、最个性的选择与行动,才能形成最为“奇葩”的人物。

  近来有句流行俗语,“假如每个人都理解你,你得平凡成什么样啊?”兴许平凡是一部分人的生活哲学,但这绝不适用于叙事文学,因为文学来自生活,却高于生活。要想写作出彩的故事,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去发现平凡生活中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发掘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深层性格。也只有通过这样的写作,我们才能记录过往岁月中最值得感动、最值得追忆的点点滴滴,充分体验有幸来一回的美好世界、美妙人生!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点墨斋写作教室)

本文来源:http://www.qingyiyi.cn/article/mJMM.html